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
出处:《答沈器之二首 其二》
宋 · 姜夔
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
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
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
注释
涉远:远行。良苦:非常辛苦。
登高:爬上高处。
望欲迷:视野模糊,几乎迷失。
青玉案:古诗中的宴席,比喻吟咏的内容。
白铜鞮:古代的一种乐曲。
露下:露水降落。
秋虫:秋天的昆虫。
怨:哀怨。
北马嘶:北方的马匹发出嘶鸣。
槎头:指湖边或河边的突起处。
新味:新鲜的味道或意境。
太湖西:太湖的西部地区。
翻译
远行之路艰辛无比,登高远望令人迷茫。试着吟诵那青玉案,而非白铜鞮的曲调。
秋夜露水降下,虫儿哀鸣,北风吹过,马儿嘶叫。
湖畔槎头有新的风味,我人在太湖西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姜夔所作的《答沈器之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远离家乡、旅途劳顿的感受,以及登高远望时的迷茫情绪,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辛苦和登高远眺时的迷茫,流露出对未知路途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诗人借吟诵诗句来抒发内心情感,暗示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却无法替代心中对故乡“白铜鞮”(可能是地名或象征家乡的意象)的怀念。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秋夜露水滴落,虫声哀怨,北风呼啸,马儿嘶鸣,这些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寂寥与凄凉,也寓含着诗人对家乡温暖的回忆。
最后两句"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槎头可能是指某处地名,诗人想象在远方的太湖西岸,或许有新的风味等待着他,但此刻的他仍然身处异乡,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乡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思乡之情,情感深沉而富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