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冲涧石声自清,霜染江枫色更好
泉冲涧石声自清,霜染江枫色更好。
暗响泠泠常满耳,一朝野望净于扫。
驯雀下阶相对閒,钩帘独坐披素抱。
儿借佛书越松岭,归来短衣沾雪冷。
老禅为说梅初花,纸窗幽寂横瘦影。
杖藜不到诸天遥,卧听清钟彻凡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在自然中的生活与感悟,充满了宁静与淡泊的意境。
首句“结庐不临车马道”,诗人选择远离尘嚣,隐居于静谧之地,表达了对喧嚣世俗的疏离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着,“交游须待商山老”一句,说明了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只与志同道合的老友相交,体现了高洁的人生态度。
“泉冲涧石声自清,霜染江枫色更好”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泉水潺潺,溪石清脆,霜枫如火,色彩更加鲜艳,这些意象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美好事物的赞美。
“暗响泠泠常满耳,一朝野望净于扫”则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纯净,无论是自然界的声响还是内心的情感波动,都在寂静中得到了净化,如同被清扫过一般。
“驯雀下阶相对闲,钩帘独坐披素抱”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以及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驯养的鸟儿悠闲地在阶前漫步,诗人独自坐在帘后,内心充满宁静与思考。
“儿借佛书越松岭,归来短衣沾雪冷”描述了诗人家庭生活的一幕,儿子借阅佛书,远行归来时衣衫已沾满雪花,寒气袭人,但这一切并未影响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老禅为说梅初花,纸窗幽寂横瘦影”通过老僧讲述梅花初开的情景,以及纸窗上投射的瘦长影子,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生活的静谧与美好。梅花的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而纸窗上的影子则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艺术性。
“杖藜不到诸天遥,卧听清钟彻凡境”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手持藜杖,虽未至极远之处,却能倾听清钟之声,将心灵融入自然与宇宙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也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情感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宁静、淡泊、超脱人生境界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