幪以衣冠类孙叔,被之蓑笠即玄真
出处:《次竹溪所和薛明府镜中我诗三首 其三》
宋 · 刘克庄
幪以衣冠类孙叔,被之蓑笠即玄真。
未知这汉为谁子,如客他乡喜故人。
皓白相看双鬓秃,丹青偏写两眉颦。
吾闻四大皆虚假,曾向聃书悟谷神。
未知这汉为谁子,如客他乡喜故人。
皓白相看双鬓秃,丹青偏写两眉颦。
吾闻四大皆虚假,曾向聃书悟谷神。
注释
幪以衣冠:穿戴衣帽。类孙叔:像孙叔一样。
被之蓑笠:披上蓑笠。
即玄真:如同玄真子。
未知:不知道。
这汉:这个人。
为谁子:是谁的孩子。
如客他乡:在异乡。
喜故人:遇见旧友。
皓白:洁白。
双鬓秃:两鬓斑白。
丹青:绘画。
两眉颦:眉头紧皱。
四大皆虚假:世间万物皆是虚幻。
曾:曾经。
聃书:《道德经》。
悟谷神:领悟谷神的道理。
翻译
他穿着衣帽像孙叔,披上蓑笠就是玄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的孩子,在异乡遇见旧友感到欣喜。
两人相对,白发苍苍,眉头紧锁。
我听说世间万物皆虚幻,曾在《道德经》中领悟到谷神的道理。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从内容来看,诗人借镜中自画像,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达观自然的哲学思考。
“幪以衣冠类孙叔,被之蓑笠即玄真。”这里的“孙叔”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隐者孙叔敖,而“蓑笠”则象征着隐逸生活。诗人通过这两者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世界和精神追求之间的选择。
“未知这汉为谁子,如客他乡喜故人。”此句中,“这汉”指的是镜中的自己,而“谁子”则是在询问自己的身份。诗人通过这种自我提问,表达了对自身根源的探索,以及在异乡能够遇见知己的喜悦。
“皓白相看双鬓秃,丹青偏写两眉颦。”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镜中所见的自己形象,“双鬓秃”和“两眉颦”都表现出岁月给予的刻痕,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最后,“吾闻四大皆虚假,曾向聃书悟谷神。”这里的“四大”指的是宇宙万物,而“虚假”则表达了一种对世间万象都带有幻觉的看法。诗人通过“聃书”和“谷神”的提及,展示了自己对于道家哲学的理解和悟透。
整首诗通过镜中自画像和内心世界的交织,展现出一位文人的深邃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