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梦见烟瘴地,蛮荒一落颜为黔
清末近现代初 · 郑孝胥
高楼先生耽苦吟,廿年来往江之浔。
何曾梦见烟瘴地,蛮荒一落颜为黔。
连城三月脱鬼手,龙州还对山崎嵚。
边关形如马振鬣,戍卒状似猿投林。
风情收拾付隔世,坐觉老大来相侵。
岂无春花与秋月,路绝不到诗人心。
终年望饟数不至,欲和乞食谁知音?此人此地宁足爱,庙堂用意殊难寻。
天高非高海非深,平生诗人岂不贵,何以卑我空伤今。
何曾梦见烟瘴地,蛮荒一落颜为黔。
连城三月脱鬼手,龙州还对山崎嵚。
边关形如马振鬣,戍卒状似猿投林。
风情收拾付隔世,坐觉老大来相侵。
岂无春花与秋月,路绝不到诗人心。
终年望饟数不至,欲和乞食谁知音?此人此地宁足爱,庙堂用意殊难寻。
天高非高海非深,平生诗人岂不贵,何以卑我空伤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高楼先生"的诗人,他专注于苦吟诗歌,已经二十年间在江边往来。他从未梦想过自己会涉足烟瘴之地,被贬至偏远的黔地。在那里,他在艰苦环境中度过三个月,最终回到龙州,面对险峻的山岭。边关的景象如同骏马扬鬃,戍卒的生活状态则像猿猴投林般艰辛。
诗人感叹自己的情感和才华仿佛隔世,岁月无情地侵袭,即使春花秋月美景当前,由于身处边疆,他无法将这些美好收入诗篇。他常年期盼的诗友馈赠稀少,想要寻求共鸣却难以找到知音。诗人认为,尽管边帅的地位看似尊贵,但与他的诗心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他感慨,即使天高海深,作为诗人,本应受到尊重,为何如今却被低估,徒然感伤于现实的不公。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坚守以及对社会地位变迁的无奈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