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不生,髑髅则水
出处:《旃檀四十二臂观音赞》
宋 · 释德洪
汝意有言,枯杌作鬼。
我心不生,髑髅则水。
乃知妄觉,一法成二。
湛然圆明,百千一耳。
稽首大士,应物而形。
随其小大,如谷答声。
千臂执持,千眼观照。
以无心故,受用俱妙。
臂如青春,藏于化身。
随其枝叶,疏密精神。
唯此瑞相,四十二臂。
不越径寸,庄严毕备。
清凉宝月,或慈或威。
如欲举足,花轮乘之。
碧螺之间,有佛俨容。
如蟭螟虫,巢蚊睫中。
隐于石间,显出蚌蛤。
以无碍慈,不择清浊。
我观震旦,种性猛利。
由闻思入,甘露灭地。
愿加被我,障尽心开。
如观世音,无碍辩才。
我说此偈,万象合掌。
何以无碍,敲空作响。
我心不生,髑髅则水。
乃知妄觉,一法成二。
湛然圆明,百千一耳。
稽首大士,应物而形。
随其小大,如谷答声。
千臂执持,千眼观照。
以无心故,受用俱妙。
臂如青春,藏于化身。
随其枝叶,疏密精神。
唯此瑞相,四十二臂。
不越径寸,庄严毕备。
清凉宝月,或慈或威。
如欲举足,花轮乘之。
碧螺之间,有佛俨容。
如蟭螟虫,巢蚊睫中。
隐于石间,显出蚌蛤。
以无碍慈,不择清浊。
我观震旦,种性猛利。
由闻思入,甘露灭地。
愿加被我,障尽心开。
如观世音,无碍辩才。
我说此偈,万象合掌。
何以无碍,敲空作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的《旃檀四十二臂观音赞》。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诗的开头“汝意有言,枯杌作鬼。我心不生,髑髅则水。”以枯木和髑髅为喻,表达了对世间虚妄的洞察,以及对内心清净的追求。接下来“乃知妄觉,一法成二。湛然圆明,百千一耳。”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深奥,指出一切现象皆由一法生起,但又显现为千差万别,体现了佛法的圆融与广大。
“稽首大士,应物而形。随其小大,如谷答声。”赞扬了观音菩萨应机施教的能力,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恰当地展现其慈悲与智慧。接着“千臂执持,千眼观照。”描述了观音菩萨的广大神通,能够同时照顾众多众生,洞察一切。
“以无心故,受用俱妙。”强调了观音菩萨的无心状态,使得其行为和体验都达到了极致的美妙。接下来“臂如青春,藏于化身。”以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来比喻观音菩萨的化身,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不越径寸,庄严毕备。”赞美了观音菩萨形象的精巧与完整,即使在极小的空间里也能展现出完美的庄严。最后“清凉宝月,或慈或威。”以宝月象征观音菩萨的慈悲与威严并存,既能给予众生清凉的安慰,也能展现其坚定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智慧和广大神通,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