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淡墨留苍壁,太史高风拂翠岚
出处:《庆远龙隐洞》
宋 · 方信孺
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
飞鹤叫云声自远,懒龙悭雨睡方酣。
襄公淡墨留苍壁,太史高风拂翠岚。
百尺岩前清绝处,道人先我著茅庵。
飞鹤叫云声自远,懒龙悭雨睡方酣。
襄公淡墨留苍壁,太史高风拂翠岚。
百尺岩前清绝处,道人先我著茅庵。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南山:指代山脉。北山:另一座山脉。
一洞:一个山洞。
路口三:三个岔路口。
飞鹤:飞翔的鹤。
叫云:在云间鸣叫。
悭雨:吝啬雨水。
酣:沉醉。
襄公:历史人物,可能指楚襄王。
淡墨:清淡的墨色。
苍壁:青灰色的石壁。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史事。
翠岚:青翠的山岚。
岩前:岩石前面。
清绝处:清静至极的地方。
道人:修道之人。
茅庵:简陋的茅草小屋。
翻译
南山与北山相映,山路上分出三条岔口。鹤在云端鸣叫声音悠远,懒龙贪睡不愿降雨,正沉醉其中。
襄公以清淡的墨迹在石壁上留下痕迹,太史的高尚品格拂过青翠的山岚。
在那百尺岩前的清幽之地,有位道士已先我在那里建起了茅草小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艺术表达。
"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 这两句设定了整个诗歌的情境,通过对称的结构强调了山洞所在位置的独特性,同时也暗示了这片区域的地形复杂,道路交织。
"飞鹤叫云声自远,懒龙悭雨睡方酣。" 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力,使得诗中不仅有山水,更有人格化的生物形象。这也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怀。
"襄公淡墨留苍壁,太史高风拂翠岚。" 这两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传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景仰,同时也表明了这山洞之美非同凡响,不仅在于自然,更融合了人文气息。
"百尺岩前清绝处,道人先我著茅庵。" 最后两句则直接描绘了一位道人的居所,通过对“百尺岩”和“清绝处”的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自然之美的赞赏,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隐逸山林的心境。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不失丰富,意象鲜明而充满深意,是一篇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