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六籍未尝焚,千古师存道亦存
出处:《再和韵上石塘吴 其三》
宋末元初 · 王奕
人心六籍未尝焚,千古师存道亦存。
见说汶阳官路口,几年鞍马上君门。
见说汶阳官路口,几年鞍马上君门。
注释
六籍:古代儒家经典,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焚:焚烧,比喻知识或文化被毁灭。
师存:师道存在,指尊师重道的传统。
道亦存:道理也留存,指道德准则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
汶阳:古地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一带。
官路:官道,官方指定的道路。
鞍马:骑马,古代出行方式之一。
君门:古代对朝廷或皇帝住所的称呼。
翻译
人的内心深处的知识和道德从未被焚烧殆尽,只要古代的师道流传下来,道理就永存不灭。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奕所作,名为《再和韵上石塘吴(其三)》。诗中透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坚守,以及对历史长河中智慧的传承之情。
“人心六籍未尝焚”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六经》的重视和保护,这些经典在人们的心中未曾被遗忘或破坏。"千古师存道亦存"则进一步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有师承之人存在,传统文化的精髓——道——也将得以保存。
接下来的两句“见说汶阳官路口,几年鞍马上君门”描绘了一种时光流转与历史印记的场景。诗中提及的“汶阳官路口”,可以想象为古代的一处重要交通要道或官府所在地。而“几年鞍马上君门”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或是自己曾经骑乘马匹,穿梭于权力中心——君门附近的情形。
整首诗通过对古籍和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个人历史记忆与现实环境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