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唤起图中人,茗话寒宵瀹甘菊
清 · 黄景仁
一枝梅折孤山麓,冷浸铜瓶汲朝渌。
即此便是逋仙魂,变现花前貌如玉。
此花只合先生诗,便著言诠都绝俗。
玉潭妙手为写真,五百年前阅风烛。
石几生云气尚温,吟眸点漆神逾足。
一童一鹤犹依依,讵是无情抛骨肉。
妻梅谩语如可凭,清供家山问谁录。
后人但赏疏影诗,谁知别有相思曲。
老去高情寄托深,几株留伴坟前竹。
何当唤起图中人,茗话寒宵瀹甘菊。
即此便是逋仙魂,变现花前貌如玉。
此花只合先生诗,便著言诠都绝俗。
玉潭妙手为写真,五百年前阅风烛。
石几生云气尚温,吟眸点漆神逾足。
一童一鹤犹依依,讵是无情抛骨肉。
妻梅谩语如可凭,清供家山问谁录。
后人但赏疏影诗,谁知别有相思曲。
老去高情寄托深,几株留伴坟前竹。
何当唤起图中人,茗话寒宵瀹甘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梅花与诗人情感交融的画面。首句“一枝梅折孤山麓”以梅花象征林和靖的高洁品格,他曾在孤山隐居。次句“冷浸铜瓶汲朝渌”暗示了梅花的清冷与早春的气息。诗人称林和靖为“逋仙”,赞美他的文才如同梅花般超凡脱俗。
“此花祇合先生诗”强调梅花与诗人的契合,认为只有林和靖的诗句才能真正体现梅花的神韵。“玉潭妙手为写真”赞扬画家钱舜举的技艺,将林和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尽管岁月流转,画面仍能感受到五百年前的风华。
诗人接着描述了画中的意境,“石几生云气尚温,吟眸点漆神逾足”,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诗情画意和眼神中的深邃。诗人感叹,虽然林和靖已逝,但他的精神与梅花、画作相伴,连同他的妻子梅妻鹤子,都充满了深情。
“妻梅谩语如可凭,清供家山问谁录”表达了对林和靖遗志的追忆,以及对后人未能理解其全部情感的遗憾。最后,诗人期待在梦中与画中人共品茗茶,聊起那些未被世人广泛知晓的相思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画面和抒发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中国古代文人逸致生活的敬仰和对林和靖精神的深深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