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
出处:《送从叔赴洪州》
唐 · 李端
荣家兼佐幕,叔父似还乡。
王粲名虽重,郗超髯未长。
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
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王粲名虽重,郗超髯未长。
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
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荣家:荣姓家族。佐幕:在幕府中辅助或任职。
叔父:指荣家的叔父。
还乡:返回家乡。
王粲:三国时期著名文人,才子。
名虽重:名声很大。
郗超:东晋名士,郗鉴之子。
髯未长:胡须还未长全,指年纪轻。
鸣桡:摇动船桨。
过夏口:经过长江边的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
敛笏:收起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或拜见时所持的竹制手板。
浔阳:古地名,今江西九江。
后夜:深夜。
相思处:思念的地方。
中庭:庭院中央。
月一方:明亮的一轮月。
翻译
荣家子弟在幕府任职,叔父仿佛已回故乡。王粲名声虽大,但郗超年纪尚轻,胡须还未长成。
摇桨经过夏口,收起笏板去浔阳拜见。
深夜里思念你,庭院中只有明亮的一轮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离去的思念之情。"荣家兼佐幕,叔父似还乡",开篇便点出了家庭成员在官府任职的情况,而叔父则像是返回故乡一样,可能暗示叔父即将离开或已经离开。紧接着"王粲名虽重,郗超髯未长",提及了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表明尽管年轻的郗超尚未成熟,但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抱负。
"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了离别时的感慨。夏口即是长江中游的一段,鸣桡(船桨声)和敛笏(收起帆篷)则表现出行程中的动态场景,这里的浔阳,常指代长江下游地区,也可能是叔父行将前往的地方。
"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在夜深人静时刻,诗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中庭的明月如同心中的一个方向,象征着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牵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的细腻描写,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感复杂性,以及对亲人未来旅途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个人的孤独与寂寞,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作品中屡见不鲜,体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