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
出处:《读张杨园先生补农书作》
清 · 朱琰
学者急治生,岂为忧不足。
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
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
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
玉碎难再完,身失焉能赎。
桑田有典型,种爇若先觉。
杨园非农家,排纂到耕牧。
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
带经本可锄,《汉书》挂牛角。
从来英雄人,大半兼耕读。
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
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
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
玉碎难再完,身失焉能赎。
桑田有典型,种爇若先觉。
杨园非农家,排纂到耕牧。
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
带经本可锄,《汉书》挂牛角。
从来英雄人,大半兼耕读。
鉴赏
这首清代朱琰的诗《读张杨园先生补农书作(其一)》以学者的视角,表达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和对士人品德修养的强调。诗人首先指出学者不应只为生计奔波,而应追求精神的独立,衣食无忧后才能专注于个人品行的塑造,尤其是重视廉洁和务实的基础生活,视菽粟为根本。
接着,诗人通过比喻,强调养心与保身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身体如同珍贵的玉器,一旦破碎难以修复,因此必须谨慎对待。他引用“桑田有典型”来倡导农耕的传统智慧,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应忘记先贤的农事知识和实践,如张杨园先生的补农书。
诗人还提到古代读书人常常边劳作边学习,如《汉书》挂在牛角上,以此鼓励士人保持耕读并举的精神风貌,防止士风的浮躁。最后,诗人总结道,真正的英雄人物往往兼具农耕与学术,这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崇尚。
整首诗语言质朴,寓理于事,既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敬意,也传达了对士人品格培养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