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之旧俗已相百,况乃磨砻皆俊杰
出处:《题浙西新学》
宋 · 刘敞
文翁昔时理蜀土,能令蜀人似邹鲁。
范公今者镇江东,亦云教化似文翁。
文翁范公本同志,蜀人吴人有殊异。
蜀人之先自鱼凫,不闻道德能过吴。
吴前泰伯后季札,礼让继为天下师。
迄今遗风未全灭,得逢贤侯益昭晰。
本之旧俗已相百,况乃磨砻皆俊杰。
当时文翁化蜀者,独有扬雄及司马。
后生可畏不可诬,安知不在吴公下。
吴人于今歌且仰,我公去矣安所仿。
愿公上佐天王明,姬文孔术从兹行。
范公今者镇江东,亦云教化似文翁。
文翁范公本同志,蜀人吴人有殊异。
蜀人之先自鱼凫,不闻道德能过吴。
吴前泰伯后季札,礼让继为天下师。
迄今遗风未全灭,得逢贤侯益昭晰。
本之旧俗已相百,况乃磨砻皆俊杰。
当时文翁化蜀者,独有扬雄及司马。
后生可畏不可诬,安知不在吴公下。
吴人于今歌且仰,我公去矣安所仿。
愿公上佐天王明,姬文孔术从兹行。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名为《题浙西新学》。诗中以文翁和范公为例,赞美了他们对地方文化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吴地文化传统的尊重与欣赏。诗中提到文翁在治理蜀地时,使蜀人如同邹鲁之地一样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而范公在镇江的作为,也使得当地的文化教育得以提升,仿佛重现文翁的教化之功。
接着,诗人将文翁与范公的精神联系起来,指出他们虽身处不同地域,但其志向与理念是一致的。诗中特别提到了吴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从泰伯、季札的礼让精神,到后来的贤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展现了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人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在蜀地还是吴地,年轻一代都应受到正确的引导,不应轻易被误解或误导。他相信,吴地的年轻才俊同样能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甚至超越前辈。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吴地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上好的辅佐,推行周文王和孔子的治国之道,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寄望,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