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前犹恶睡,寤语读书声
出处:《赠刘神童》
唐 · 郑谷
习读在前生,僧谈足可明。
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
时果曾沾赐,春闱不挂情。
灯前犹恶睡,寤语读书声。
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
时果曾沾赐,春闱不挂情。
灯前犹恶睡,寤语读书声。
注释
习读:过去的修行学习。僧谈:僧侣的讲解。
明:明白、领悟。
还家:回家。
解喜:感到喜悦。
登第:科举及第。
时果:皇上的恩赐。
春闱:春季的科举考试。
挂情:有感情投入,关注。
灯前:灯下。
恶睡:难以入睡。
寤语:梦中说话。
读书声:读书的声音。
翻译
我曾在前世研读经书,僧侣的讲解使我明白了许多。回到家中虽然感到欢喜,但还未真正理解科举及第的荣耀。
曾经因为皇上的恩赐而有所收获,然而对于春闱考试(科举)却无太多期待。
即使在睡前,灯下仍难以入睡,耳边回荡着读书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致远的学习氛围,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学问的热爱。"习读在前生"一句,暗示着学习如同修行般沉浸其中,仿佛能透过书籍与古人对话。"僧谈足可明"则是说通过僧人的谈论,也能够获得启迪和理解。
"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即使回到家庭也只是平常喜悦,并不因为考取功名而感到荣耀。这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成就与社会认可之间的平衡态度。
"时果曾沾赐,春闱不挂情"一句中,"时果"指的是时节之美好,而"曾沾赐"则是说在这美好的时光中得到过恩惠或奖赏。"春闱不挂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的专注和投入,即使是在温暖如春的季节,也不会被外界的情感所牵绊。
最后两句"灯前犹恶睡,寤语读书声"则是对夜以继日地研习书籍的坚持。即便在灯火微弱的夜晚,诗人也依旧警醒自己不要沉迷于梦境,而应专心致志地倾听书中所传递的声音。
这首诗通过平淡而深远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追求的执着与对内心世界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