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太朴散已久,言出成讪讟全文

太朴散已久,言出成讪讟

明 · 石宝
九月每多雨,吾斋况无菊。
萧萧松桧傍,草色媚幽独。
岂乏同心人,舒啸振岩谷。
正悲落帽侣,流浪至败俗。
人生太矜耀,动欲垂简牍。
苟无道德将,所志固仆仆。
太朴散已久,言出成讪讟
希声畴可闻,美人倚修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前一日,雨中独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友情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首句“九月每多雨,吾斋况无菊”点明时节与环境,九月秋雨绵绵,斋中无菊,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接着“萧萧松桧傍,草色媚幽独”描绘了松树、桧树环绕,青草映衬着孤独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感。

“岂乏同心人,舒啸振岩谷”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的渴望,即使在如此孤独的环境中,也期待着能够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共同发出悠长的啸声,回荡在山谷之间。

“正悲落帽侣,流浪至败俗”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他担忧那些曾经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却因世俗的诱惑而迷失方向,变得庸俗不堪。

“人生太矜耀,动欲垂简牍”揭示了诗人对人性虚荣的批判,认为人们过于追求名利,以至于想要留下文字记载以求永垂不朽。

“苟无道德将,所志固仆仆”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道德的指引,人们的目标就会变得渺小而急功近利。

“太朴散已久,言出成讪讟”感叹了社会道德的沦丧,美好的本真已经消失太久,人们的言语往往成了诽谤和非议的工具。

最后,“希声畴可闻,美人倚修竹”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美好事物的向往,希望在寂静中能听到真正的声音,如同美人倚靠在修长的竹子旁,象征着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情、道德以及社会现象的感悟,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