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腊将残,雪花一尺围
出处:《甲辰季冬残腊大雪主人以糟玉面狸及尊酒为饷》
宋 · 杨冠卿
南山白额虎,暴戾日以滋。
纳诸罟擭中,食肉寝其皮。
文狸外柔顺,玉面而丰肌。
与世了无忤,奚亦遭危机。
得非风味殊,尊俎之所宜。
焚山猎兽者,是以罗致之。
主翁厌肥甘,鼎食嗤群儿。
殷勤筑糟丘,遣送持酒卮。
于时腊将残,雪花一尺围。
玉楼寒起粟,墨突晨未炊。
得酒且大嚼,勿令儿辈知。
纳诸罟擭中,食肉寝其皮。
文狸外柔顺,玉面而丰肌。
与世了无忤,奚亦遭危机。
得非风味殊,尊俎之所宜。
焚山猎兽者,是以罗致之。
主翁厌肥甘,鼎食嗤群儿。
殷勤筑糟丘,遣送持酒卮。
于时腊将残,雪花一尺围。
玉楼寒起粟,墨突晨未炊。
得酒且大嚼,勿令儿辈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南山:指代南山。暴戾:凶暴。
罟:渔网。
擭:捕捉。
文狸:斑狸。
玉面:洁白的面容。
忤:冲突。
危机:危险。
风味殊:味道特别。
尊俎:宴席。
焚山猎兽者:焚烧山林的猎人。
罗致:引来。
主翁:主人。
鼎食:丰盛的食物。
糟丘:酒糟堆积如山。
持酒卮:拿着酒壶。
腊将残:腊月将尽。
雪花一尺围:大雪覆盖。
玉楼:华丽的楼阁。
粟:寒气。
墨突:烟囱。
炊:生火。
大嚼:尽情享用。
儿辈:孩子们。
翻译
南山中的白额虎,凶暴一天天加剧。被网罗捕捉,它的肉被吃掉,皮也被剥去。
看似温顺的斑狸,有着洁白的面容和丰满的肌肉。
它与世无争,为何却遭遇如此危机?
难道是因为它的味道特别,适合宴席上的佳肴。
那些焚烧山林捕猎的人,正是因此才将其引来。
主人厌倦了丰盛的食物,嘲笑那些贪婪的仆人。
他热情地堆砌酒糟成山,让人拿着酒壶送客。
此时腊月将尽,大雪覆盖,足有一尺厚。
寒冷的玉楼升起寒气,清晨炉火还未生火。
得到酒就尽情享用,别让孩子们知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大雪之后的冬日景象,主人家中宴请宾客,摆设盛宴。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生动。
"南山白额虎,暴戾日以滋。纳诸罟擭中,食肉寝其皮。" 这几句描写了猎者在南山捕杀猛虎,将其置于网兜之中,准备宴席上的佳肴。
"文狸外柔顺,玉面而丰肌。与世了无忤,奚亦遭危机。得非风味殊,尊俎之所宜。" 这部分描写了一种美丽的动物——玉面狸,其外表柔顺,肉质鲜美,是宴席上的佳肴。
"焚山猎兽者,是以罗致之。主翁厌肥甘,鼎食嗤群儿。殷勤筑糟丘,遣送持酒卮。"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家中的生活场景,猎人在山中捕捉野兽,而主人却对丰盛的宴席感到厌倦,对孩子们分发食物,主人还特意堆积了酒糟(即用米酿造的酒),派人携带酒卮前来。
"于时腊将残,雪花一尺围。玉楼寒起粟,墨突晨未炊。得酒且大嚼,勿令儿辈知。" 最后几句则描绘了冬日的雪景,以及主人家中的生活状态,主张在严寒中品尝美酒,却不让孩子们知道。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宴席上的盛况,展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奢华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过度奢侈生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