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澓作澄渊
出处:《观潮三首 其二》
宋 · 苏颂
尝观七发论涛篇,比物侔形恨未妍。
声入闾阎家十万,势陵组练甲三千。
冯夷海若凭深险,种魄胥神竟后先。
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澓作澄渊。
声入闾阎家十万,势陵组练甲三千。
冯夷海若凭深险,种魄胥神竟后先。
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澓作澄渊。
注释
七发:古代赋体散文,这里指涛篇的内容。比物侔形:比拟事物,力求形象生动。
闾阎:指城乡民居,这里代指民间。
组练甲:军队的装备,代指士兵。
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海若:海神。
漩澓:漩涡,水流急转的地方。
澄渊:清澈的深渊,象征平静。
翻译
曾经阅读《七发》中的涛篇描述,比喻事物形态虽妙却未尽完美。声音响彻十万户人家,气势压过三千武装士兵。
水神冯夷和海神海若凭借深海险境,众魂魄或快或慢竞相展现。
即使风浪再大也能激起狂怒,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成为深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的《观潮三首(其二)》,通过对潮水的描绘,展现了其壮观的气势和动态变化。首句“尝观七发论涛篇”表明诗人曾经阅读过描述潮水的文学作品,对潮水有所了解。接着,“比物侔形恨未妍”表达了诗人认为前人对潮水的描绘或许未能完全捕捉其美态。
“声入闾阎家十万,势陵组练甲三千”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潮水声音巨大,如同十万户人家同时喧哗,其威势甚至超过三千士兵穿戴的铠甲。诗人通过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潮水的力量。
“冯夷海若凭深险,种魄胥神竟后先”借用了神话中的水神冯夷和海若,以及海中怪物胥神的形象,暗示潮水如同这些神秘力量在深海中涌动,前后相继,富有神秘感。
最后两句“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澓作澄渊”寓意即使潮水再汹涌澎湃,也无法持久,终究会回归平静,化为深邃的深渊。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和谐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