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力欲我如观音,一身普现一切处
不取正觉不涅槃,大慈悲等众生界。
以如幻智入我梦,示身为石令我取。
入手光严觉即无,无中度我观音在。
俄而梦石一信通,授我大士栴檀像。
空无定居懒惰久,礼敬供养心常疏。
云何大士与梦石,不付他人惟付我。
譬如良医视患众,各随其病授其药。
空今病处正在懒,是故二彼用同时。
慈力欲我如观音,一身普现一切处。
辩才欲我如梦石,一法圆成一切义。
懒无根蒂当处平,道有萌芽随念长。
仰观仁意乃我愿,敢不再拜而钦承。
惟愿菩萨大慈悲,受我少分之供养。
戒品为香万行花,勇猛为幢坚固座。
愿云定水功德山,慧灯智日清凉月。
所陈妙乐皆法喜,所列珍羞尽禅悦。
一一遍满虚空界,念念出我清净心。
心无所住供亦然,是则名为无尽供。
普愿我等诸佛子,见佛尽作如己想。
而无彼己同异心,乃至梦中亦如是。
虽恒观世间如梦,而能广作诸佛事。
虽常观诸法如幻,而能力转大法轮。
当知如梦如幻法,非眼境界惟智境。
东山说偈梦石纪,见者悉成无上觉。
鉴赏
这首诗《答普贤梦石纪梦授观音偈》由宋代诗人释慧空创作,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
诗中首先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地位与特质:“补陀大土观世音,位超灌顶佛长子。”观音菩萨超越了佛子的层次,体现了其非凡的地位。接着,“不取正觉不涅槃,大慈悲等众生界”强调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其慈悲之心与众生界相等,不分彼此。
诗人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互动,表达了观音菩萨对其的启示与教导:“以如幻智入我梦,示身为石令我取。”观音菩萨以如幻般智慧进入诗人的梦境,化身为石引导诗人去取,象征着指引与启示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使诗人领悟到“无中度我观音在”,即在无中找到了观音的存在,体现了佛法的微妙与深奥。
诗中进一步阐述了观音菩萨与梦境石之间的特殊关系:“云何大士与梦石,不付他人惟付我。”这表明观音菩萨选择将教导与启示仅给予诗人一人,体现了其对诗人的特别关注与信任。诗人随后解释了这种关系背后的寓意:“譬如良医视患众,各随其病授其药。”类比于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观音菩萨也根据诗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了特殊的教导。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佛法的追求:“慈力欲我如观音,一身普现一切处。辩才欲我如梦石,一法圆成一切义。”观音菩萨希望诗人能够像自己一样,具有普现一切处的慈悲之力和一法圆成一切义的辩才。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渴望,希望能够像观音菩萨那样,无论在何处都能体现佛法的精神。
最后,诗人祈求观音菩萨接受其微薄的供养,并表达了对佛法的无限追求:“戒品为香万行花,勇猛为幢坚固座。愿云定水功德山,慧灯智日清凉月。”诗人将戒律视为香气,勇猛视为坚座,愿力视为山峰,智慧之光视为月,以此表达对佛法的无限敬仰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同时也传达了对佛法实践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