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帆犹记到天涯,狼藉旧繁华
出处:《风入松六首》
清 · 史承谦
丝丝杨柳故夭斜。
勾引欲栖鸦。
春风夜火扬州路,听城头、画鼓频挝。
绣被焚香独自,银罂索酒谁家?锦帆犹记到天涯,狼藉旧繁华。
迷楼丝管今何处,但迢迢、野草平沙。
惆怅二分明月,当年曾照琼花。
勾引欲栖鸦。
春风夜火扬州路,听城头、画鼓频挝。
绣被焚香独自,银罂索酒谁家?锦帆犹记到天涯,狼藉旧繁华。
迷楼丝管今何处,但迢迢、野草平沙。
惆怅二分明月,当年曾照琼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美而又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丝丝杨柳”、“欲栖鸦”、“春风夜火”、“绣被焚香”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略带哀愁的氛围。杨柳的倾斜姿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而“勾引欲栖鸦”的描写,则赋予了自然景象以情感色彩,暗示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思绪。
“春风夜火扬州路,听城头、画鼓频挝”一句,将扬州的繁华与夜晚的热闹生动地展现出来,而“绣被焚香独自,银罂索酒谁家?”则通过对比,凸显了繁华背后的孤独与寂寞。绣被与焚香代表了昔日的奢华生活,而“独自”与“谁家”则暗示了这种生活的消失与无处寻觅。
“锦帆犹记到天涯,狼藉旧繁华”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锦帆象征着过往的辉煌,而“到天涯”则表达了对遥远过去的追忆。“迷楼丝管今何处,但迢迢、野草平沙”一句,将视线从繁华的过去转向了荒凉的现在,迷楼与丝管的消失,象征着繁华不再,只剩下一片荒芜。
最后,“惆怅二分明月,当年曾照琼花”以月亮为媒介,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琼花的比喻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沉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