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亭今何为,似乃畏惊俗
出处:《蒙亭》
宋 · 王安石
隐者委所逢,在物无不足。
山林与城市,语道归一毂。
诗人论巨细,此指尚局束。
颇知区区者,自屏忍所欲。
孰识古之人,超然遗耳目。
岂于喧与静,趣舍有偏独。
命亭今何为,似乃畏惊俗。
至意不标揭,小名聊自属。
夏风檐楹寒,冬雪窗户燠。
春樊乱梅柳,秋径深松菊。
壶觞日笑傲,裙屣相追逐。
此乐已难言,持琴作新曲。
山林与城市,语道归一毂。
诗人论巨细,此指尚局束。
颇知区区者,自屏忍所欲。
孰识古之人,超然遗耳目。
岂于喧与静,趣舍有偏独。
命亭今何为,似乃畏惊俗。
至意不标揭,小名聊自属。
夏风檐楹寒,冬雪窗户燠。
春樊乱梅柳,秋径深松菊。
壶觞日笑傲,裙屣相追逐。
此乐已难言,持琴作新曲。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委:随遇而安。所逢:遇到的事物。
一毂:同一源头。
局束:局限。
区区者:凡夫俗子。
超然:超脱尘世。
趣舍:选择的标准。
惊俗:惊动世俗。
标揭:外露。
小名:给自己取的名字。
檐楹:檐下。
窗户燠:窗户温暖。
春樊:春天的花丛。
裙屣:裙子和鞋子。
新曲:新创作的音乐。
翻译
隐士随遇而安,世间万物皆满足。无论是山林还是城市,道理都归于同一源头。
诗人在讨论大小事物时,这里指的是仍有局限。
深知凡夫俗子,常受限于欲望。
谁能真正理解古人,他们超脱尘世,摒弃感官纷扰。
难道在喧嚣与宁静之间,选择的标准有特别之处?
为何建造这座亭子,似乎是为了避人耳目。
深藏内心的情感不外露,只给自己取了个小名。
夏日风过檐下如寒意,冬雪飘落窗户却温暖。
春天梅花柳絮纷飞,秋天松菊点缀幽径。
每日饮酒欢笑,裙摆鞋履共舞。
这种快乐难以言表,只好弹琴谱新曲以表达。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蒙亭》。诗中表达了隐逸之士超然于世俗之上的高洁情操,以及对自然界无尽变化的观察与感悟。
"隐者委所逢,在物无不足" 表明隐者对于身处的环境感到满足,不论是在山林还是城市,都能做到心中没有不满。
"诗人论巨细,此指尚局束" 这句话批评诗人往往只看重大的、显著的事物,而忽视了那些微小的、细节之美。
"颇知区区者,自屏忍所欲" 描述那些有识之士能够自我克制,对于个人欲望加以抑制,不被外界干扰。
"孰识古之人,超然遗耳目" 这句话表达了对古代隐逸之士的怀念,他们超脱世俗,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接下来的几句 "岂于喧与静,趣舍有偏独。命亭今何为,似乃畏惊俗。至意不标揭, 小名聊自属" 描述了诗人对于喧闹和宁静的选择,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个人的真正意图不必表露,只需保持内心的平静。
最后几句 "夏风檐楹寒,冬雪窗户燠。春樊乱梅柳,秋径深松菊。壶觞日笑傲,裙屣相追逐。此乐已难言,持琴作新曲" 描绘了四季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自然中寻找乐趣的生活状态,最后通过弹琴来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是王安石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