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管湘中来,百中其一耳
出处:《湘竹一妙管付截坏其顶文》
明 · 徐渭
武侯败街亭,马谡违节制。
兵颖迥不同,大小俱是事。
兹管湘中来,百中其一耳。
有如玳瑁鱼,脑血径弹子。
又如鸾与鹤,顶发杨梅紫。
全体匪不华,独此犹觉异。
讵可拘尺寸,但须存纹绮。
畏炎不得行,付托昧厥旨。
举刀一铿然,颠落不可止。
持归以复予,鱼鹤不成理。
对之一捧腹,削圆方竹比。
兵颖迥不同,大小俱是事。
兹管湘中来,百中其一耳。
有如玳瑁鱼,脑血径弹子。
又如鸾与鹤,顶发杨梅紫。
全体匪不华,独此犹觉异。
讵可拘尺寸,但须存纹绮。
畏炎不得行,付托昧厥旨。
举刀一铿然,颠落不可止。
持归以复予,鱼鹤不成理。
对之一捧腹,削圆方竹比。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名为《湘竹一妙管付截坏其顶文》。诗中通过描述一只湘竹制成的奇妙笔管在被截断后,顶部独特的花纹变得难以辨认,以此隐喻了事物在遭遇变故或破坏时,其内在价值和独特之处可能遭受损失或模糊。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将湘竹比作珍贵的玳瑁鱼,其脑血比作弹子,以及将其比作鸾鸟与鹤,顶发比作杨梅紫,形象地描绘了湘竹的美丽与独特。然而,当笔管被截断后,这些美丽的花纹变得难以识别,象征着事物完整性受损后的无奈与遗憾。最后,诗人以“举刀一铿然,颠落不可止”表达了对事物完整性的珍惜与对破坏行为的惋惜。整首诗寓言性强,富有哲理,通过自然界的物象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事物的完整与破碎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