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傥畏死,世论终不公
出处:《览古五首 其四》
宋末元初 · 方回
贤者傥畏死,世论终不公。
古若不置死,何藉诛妖凶。
荆舒底奸鬼,庙食丘轲同。
举世知其非,嗫嚅不敢攻。
著书斥日录,独一陈了翁。
祸至裂宇宙,板荡中原空。
笔削讨厥罪,乃在乾淳中。
我读四朝史,方知天听聪。
古若不置死,何藉诛妖凶。
荆舒底奸鬼,庙食丘轲同。
举世知其非,嗫嚅不敢攻。
著书斥日录,独一陈了翁。
祸至裂宇宙,板荡中原空。
笔削讨厥罪,乃在乾淳中。
我读四朝史,方知天听聪。
注释
贤者:有道德智慧的人。畏死:害怕死亡。
世论:世人的评价。
公:公正。
置死:处以死刑。
诛妖凶:惩治恶人。
荆舒:虚构人物,代表邪恶。
丘轲: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贤者。
嗫嚅:欲言又止的样子。
攻:攻击,指责。
著书:写书。
斥:揭露。
板荡:动乱不安。
空:荒芜。
讨厥罪:追究他们的罪行。
乾淳:宋朝的两个年号。
四朝史:多个朝代的历史。
天听聪:上天能明察秋毫。
翻译
贤者如果怕死,世人评判就终究不公正。古代若不判死刑,怎能惩治那些邪恶凶残的人?
像荆舒这样阴险的坏人,与丘轲一样享受祭祀待遇。
尽管全世界都知道他们不对,但因畏惧而不敢公开指责。
他写下著作揭露每日的罪行,只有陈了翁一人坚持直言。
灾祸来临,天地动荡,中原一片荒芜。
通过笔墨审判他们的罪行,这发生在乾淳年间。
阅读四个朝代的历史,我才明白上天的耳目是如此敏锐。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览古五首(其四)》。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于贤者的理解以及对世态的感慨。
“贤者傥畏死,世论终不公。”开篇便指出贤能之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世俗对此种行为的偏颇评价。接着,“古若不置死,何藉诛妖凶。”表达了如果古代圣明的统治下能够废除死刑,那么对于那些妖邪凶恶之徒又怎么会有处罚的必要呢?
“荆舒底奸鬼,庙食丘轲同。”这里通过对历史上的荆舒、丘轲等人的提及,指出了他们虽然名声不佳,但在民间祭祀中仍然享有一席之地,这反映了世态的复杂和人们观念的矛盾。
“举世知其非,嗫嚅不敢攻。”诗人深感世人都知道这些人物行为的不当,但因种种原因而不敢公开指责。紧接着,“著书斥日录,独一陈了翁。”则表明作者自己通过写作来记录这一切,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平。
“祸至裂宇宙,板荡中原空。”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灾难的严重性,以及这些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后,“笔削讨厥罪,乃在乾淳中。”表明诗人将用锐利的笔触来追讨那些罪恶,其深度甚至达到了乾元时期。
“我读四朝史,方知天听聪。”结尾处,诗人通过阅读历代史书,终于理解到上天对世间善恶的洞察。这里“聪”字包含了高度赞赏之意,显示出诗人对于历史智慧的尊重。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镜鉴,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正义与社会公平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评价标准的质疑。通过对比古今,诗人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试图唤起世人的道德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