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月岩岩上月,无今无古无圆缺
宋 · 俞德邻
昔闻月岩岩上月,无今无古无圆缺。
天无二日月有二,此岂鬼剔神剜出。
我从前月客帝京,月明忽苦虾蟆精。
尔时见天会事发,誓取妖蟆膏寸铁。
不知岩月当此时,上睹月食悲不悲。
我行过此三叹息,此月不食彼月食。
再拜山灵问川后,妖蟆到底受磔否。
天无二日月有二,此岂鬼剔神剜出。
我从前月客帝京,月明忽苦虾蟆精。
尔时见天会事发,誓取妖蟆膏寸铁。
不知岩月当此时,上睹月食悲不悲。
我行过此三叹息,此月不食彼月食。
再拜山灵问川后,妖蟆到底受磔否。
鉴赏
这首诗以月食为引子,展开了一段对自然现象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人俞德邻在甲戌年六月十四日月食发生时,感怀于月之变化,进而联想到人生世事的无常。他将月视为自然界的象征,通过月的圆缺来隐喻人生的起落和命运的不可预知。
诗中提到“昔闻月岩岩上月”,表达了对过去月相变化的回忆,接着指出“无今无古无圆缺”,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永恒变化。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天无二日月有二”的现象,似乎在质疑或探讨宇宙法则中的独特之处,或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我从前月客帝京”一句,透露出诗人曾身处繁华都市,面对月明却遭遇“忽苦虾蟆精”的困扰,这里的“虾蟆精”可能象征着某种邪恶力量或内心的恐惧。诗人誓言要“取妖蟆膏寸铁”,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
“不知岩月当此时,上睹月食悲不悲”则转向对月岩上月相的直接观察,表达了对月食现象的思考。诗人似乎在询问自己,面对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内心是否感到悲伤或平静。
最后,“我行过此三叹息,此月不食彼月食”强调了诗人对月食现象的多次感慨,以及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月相变化的反思。通过“再拜山灵问川后,妖蟆到底受磔否”这一句,诗人不仅向自然界的神灵表达了敬意,也表达了对邪恶力量最终得到惩罚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食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宇宙、道德与邪恶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之间复杂互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