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解樯竿倒樯尾,要鸣船鼓转船头
出处:《寄相之并示坰》
宋 · 吴则礼
一饮一石陶靖节,谁言此理可消忧。
饱知渭北黄花酒,不似淮南白雁秋。
快解樯竿倒樯尾,要鸣船鼓转船头。
魏郎宿昔要觅句,有语定能撩阿游。
饱知渭北黄花酒,不似淮南白雁秋。
快解樯竿倒樯尾,要鸣船鼓转船头。
魏郎宿昔要觅句,有语定能撩阿游。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一饮一石:形容饮酒量极大。陶靖节:陶渊明的字,东晋著名诗人。
消忧:消除忧虑或烦恼。
渭北黄花酒:渭河流域特产的菊花酒。
不似:不像。
淮南白雁:淮南地区秋季常见的白雁,象征离别或思乡之情。
快解:迅速解开。
樯竿:船上的桅杆。
倒樯尾:使船尾翘起。
鸣船鼓:敲击船鼓。
转船头:改变船的行驶方向。
魏郎:对诗人的尊称,可能指某位擅长作诗的人。
觅句:寻找诗句。
撩阿游:触动或引起阿游的共鸣,阿游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翻译
陶渊明一杯就喝下一石酒,谁能说这样的道理能消除忧愁。我深知渭北地区醇厚的菊花酒,却不像淮南的白雁秋天那样引人悲秋。
快速解开缆绳让船尾翻转,敲响船鼓改变船头的方向。
魏郎过去常常寻找佳句,他的话语必定能触动阿游的心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则礼的作品,名为《寄相之并示坰》。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以及饮酒畅谈乐趣的诗句。
“一饮一石陶靖节,谁言此理可消忧。” 这两句引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陶靖节饮酒一斗而醉的典故,表达了酒能解忧的思想,同时也反问世人,难道真的以为喝酒就可以忘却烦恼吗?
“饱知渭北黄花酒,不似淮南白雁秋。” 这两句中,“饱知”意味着深知或充分了解,诗人通过对比渭北的黄花酒与淮南的白雁秋,表达了自己对美酒的喜爱和品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知。
“快解樯竿倒樯尾,要鸣船鼓转船头。”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急促而热烈的生活场景,可能是在描述一次快乐的船上饮宴,或是表达诗人希望能够尽情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魏郎宿昔要觅句,有语定能撩阿游。” 这两句提到了历史上的文学家魏征(魏郎),表达了诗人想要寻找那些能触动心灵的佳句,通过文学交流来增进彼此情谊。
整首诗通过对酒和友情的歌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传承与个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