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雨听夜语,池草生春媚
出处:《次胡澹庵题挹翠轩韵》
宋 · 王亘
西山排闼来,周遭自环翠。
俗眼少见之,一览忘世味。
平生三径心,盍早赋归计。
纵落尘土居,不与草木敝。
公馀事幽寻,清风拂衣袂。
最喜轩中人,所挹多爽气。
蓬蒿天地宽,万境发诗思。
白云未能閒,时出过窗几。
檐雨听夜语,池草生春媚。
山灵若相知,好风为裂眦。
馀光虽力挽,回次那得致。
俗眼少见之,一览忘世味。
平生三径心,盍早赋归计。
纵落尘土居,不与草木敝。
公馀事幽寻,清风拂衣袂。
最喜轩中人,所挹多爽气。
蓬蒿天地宽,万境发诗思。
白云未能閒,时出过窗几。
檐雨听夜语,池草生春媚。
山灵若相知,好风为裂眦。
馀光虽力挽,回次那得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排闼:推门而入。环翠:环绕着翠绿。
少见:世俗眼光难以见到。
一览:一眼望去。
三径心:隐居的愿望。
归计:归隐的计划。
尘土居:世俗生活。
草木敝:与自然共朽。
幽寻:寻找幽静的地方。
爽气:清新之气。
蓬蒿:野草,象征自由。
万境:各种景象。
裂眦:形容眼睛大张,表示极度欢喜。
回次:回归,返回。
翻译
西山推门而入,四周环绕着翠绿。世俗眼光难见,一眼望去忘却世间烦恼。
一生怀有隐逸之心,何不早日计划归隐。
即使身处尘世,也不愿与草木同朽。
公务之余,我常去寻找幽静之地,清风轻拂衣袖。
最喜欢轩中之人,他们的气息带来许多清新。
天地广阔如蓬蒿,激发了无尽的诗意。
白云虽悠闲,也时常越过窗前。
夜晚檐下雨声,池塘草木显出生机盎然。
山灵若能感知,定会吹来好风使我心旷神怡。
余晖虽想挽留,但终究无法停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情景。诗人形容西山的美丽,周围环绕着翠绿的植被,这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画卷。"俗眼少见之,一览忘世味"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美景的独特感受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平生三径心,盍早赋归计"则透露了诗人的隐逸志向,他渴望在自然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尽管身处尘世,但他的心灵却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情感通过"纵落尘土居,不与草木敝"得到了强烈的表达。
诗人对于友人的怀念和对清风的喜爱,体现在"公馀事幽寻,清风拂衣袂。最喜轩中人,所挹多爽气"这两句中,这里既有对自然美好感觉的享受,也有对知己的深情。
接下来的几句"蓬蒿天地宽,万境发诗思。白云未能閒,时出过窗几。檐雨听夜语,池草生春媚"则是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和创作的快乐,连续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山灵若相知,好风为裂眦。馀光虽力挽,回次那得致"表达了一种与自然精灵交流的神秘感受,以及对自然美景难以割舍的情愫。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他对于自然之美无比赞叹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美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