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谁家秋夜捣衣声,遥忆良人在戍营全文

谁家秋夜捣衣声,遥忆良人在戍营

出处:《代次韵闻砧
宋末元初 · 方回
谁家秋夜捣衣声,遥忆良人在戍营
野宿貔貅天一角,树移乌鹊月三更。
怨怀想像闺中切,逸韵悠扬枕上清。
砧杵催成岁迟暮,抚时亦觉壮心惊。

拼音版原文

shuíjiāqiūdǎoshēngyáoliángrénzàishùyíng

宿xiūtiānjiǎoshùquèyuèsāngèng

yuàn怀huáixiǎngxiàngguīzhōngqièyùnyōuyángzhěnshàngqīng

zhēnchǔcuīchéngsuìchíhuànshíjuézhuàngxīnjīng

注释

谁家:指代某家。
秋夜:秋季的夜晚。
捣衣声:古代妇女洗衣时用棒槌敲打衣物的声音。
良人:古时对丈夫的称呼。
戍营:驻扎在边防的军营。
野宿:野外过夜。
貔貅:古代传说中的猛兽,这里比喻士兵。
天一角:形容天空遥远或广阔。
乌鹊:鸟名,古人常以乌鹊喻不安定或离别。
月三更:深夜的月光。
怨怀:哀怨的情绪。
想像:想象。
闺中:女子的居所,指家中。
逸韵:超凡的韵律,此处指诗的情感。
枕上清:枕头上清冷的感觉。
砧杵:捣衣用的棒槌和石砧。
岁迟暮:指年岁已晚,接近年底。
抚时:感慨时事。
壮心:雄心壮志。

翻译

哪家的秋夜传来捣衣的声音,让我想起远方戍守边疆的亲人。
野外露宿的士兵们如同天边一角的星辰,乌鹊在树间移动,已是深夜三更。
思念之情在闺中深切,如诗般的哀愁在枕上回荡着清冷的旋律。
捣衣声催促着时光的流逝,感叹岁月已晚,同时心中也感到壮志豪情的震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夜晚的场景,通过对远方戍营中“良人”的怀念和家乡捣衣声的回响,展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谁家秋夜捣衣声"一句,以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夜晚传来的捣衣声引发了诗人的遥忆。这里的“良人”通常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但在此也可能隐喻着诗人心中的那份不舍和思念。

"遥忆良人在戍营"一句,则直接表达了对远方戍营中人的怀念,"戍营"给人以边塞孤寂的感觉,这种记挂更深化了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野宿貔貅天一角,树移乌鹊月三更",则是对夜晚自然景象的描绘。"貔貅"和"乌鹊"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这里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意境,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而“天一角”与“月三更”则加深了夜晚的静谧与漫长。

"怨怀想像闺中切"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切,这里的“闺中”特指女儿房,暗示着诗人可能是一位女性,从而使得情感更为细腻。

"逸韵悠扬枕上清"则是对夜晚声音的描写,"砧杵催成岁迟暮"一句,则是时间流逝的象征,“岁迟暮”意味着年华匆匆,而“砧杵”声则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

最后一句"抚时亦觉壮心惊",表达了诗人在回顾往事和感受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抚时"即回顾过去,"壮心惊"则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珍视,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于时间无情流逝的震惊。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夜晚的捣衣声、远方戍营的怀念,以及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一种留恋,也是一种对于生活无常的深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