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
出处:《重阳夕内宿》
宋 · 晏殊
把菊醒陶酒,扬鞭入汉闱。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
世有凉暄隔,人无今昨非。
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
世有凉暄隔,人无今昨非。
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菊:菊花。醒:使...清醒。
陶:陶渊明。
酒:酒。
扬鞭:挥鞭策马。
汉闱:汉代的科举考场。
聚蚊:聚集的蚊子。
秋未息:秋天还未结束。
独鸟:孤独的鸟儿。
暮先归:傍晚时分先飞回。
世有:世间存在。
凉暄:冷暖。
隔:区别。
人无:人们没有。
今昨非:过去与现在没有不同。
悠然:悠闲自得。
倒冠佩:摘下帽子和佩饰。
频梦:常常梦见。
北山薇:北山的薇草,象征隐居生活。
翻译
采菊花以醒陶渊明的酒,挥鞭策马进入汉代的科举考场。秋天的蚊虫依然聚集,傍晚时分孤独的鸟儿率先归巢。
世间仍有冷暖之别,人们不论过去未来都未曾改变。
我悠然地摘下帽子和佩饰,常常梦见北山的薇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晏殊的《重阳夕内宿》。诗中通过描绘重阳节夜晚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把菊醒陶酒"一句,以饮酒赏菊的方式,暗寓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借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理想的敬仰。"扬鞭入汉闱"则暗示了诗人虽然身在宫廷,但心系自由,有出尘之志。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小动物活动,寓言世事纷扰,而诗人独自静观,显得与众不同。"世有凉暄隔,人无今昨非"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洞察,认为无论外界如何变迁,个人的品性不应随波逐流。
最后,"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他甚至梦见自己如古代隐士那样,佩戴着荆钗,生活在北山的薇草之中,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深深向往和对现实的超脱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怀,寓言深沉,体现了晏殊在繁华背后的淡泊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