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此志虽可称,一节非道备全文

此志虽可称,一节非道备

宋 · 包恢
尝闻魏仲英,谓仕欲行志。
后宫权豪等,损去志乃遂。
如云皆不可,隐身是为智。
此志虽可称,一节非道备
不闻政适人,格心第一义。
如未可与权,当道岂易致。
齐王好货色,孟子不少刺。
导之百姓同,王道真易易。
自实学不明,言与实难离。
何能格一非,适以滋众伪。
最是讲说多,虚文只成赘。
经或不如史,祸福可趋避。
下至不害伯,犹能救时弊。
此可观世变,言之横涕泪。
道本无不通,君子当不器。

注释

魏仲英:古代贤者。
仕:做官。
宫:皇宫。
权豪:有权势的贵族。
损去:削弱、去除。
隐身:隐藏自己。
一节:道德品质的一个方面。
政适人:迎合他人政治立场。
格心:正心诚意。
齐王:古代国君。
孟子:儒家圣贤。
王道:儒家理想的治国之道。
实学:实践学问。
虚文:空洞的理论。
经:经典。
史:历史。
伯:有地位的人。
世变:世事变化。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

曾经听说魏仲英,认为做官要实现自己的志向。
宫中的权贵们,往往会削弱他的志向才能成功。
像云一样众多的权势,难以隐藏,明智在于韬光养晦。
这种志向虽然值得称赞,但在道德上并不完备。
没有听说政治是为了迎合他人,‘格心’(正心诚意)才是首要原则。
如果不能与权贵共事,那么遵循正道就很难实现。
齐王喜好美色,孟子毫不留情地批评他。
引导百姓共同遵循,王道才会真正容易实行。
自我实践的学问不清明,言论和实际难以分离。
怎能纠正一个错误,反而助长了更多的虚假。
讲解太多,空洞的理论只会成为累赘。
经典有时不如历史,因为历史能教我们趋吉避凶。
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能纠正弊端,拯救时局。
这足以观察世事变迁,说到此处不禁泪流满面。
道理本来无处不通,君子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器物或角色。

鉴赏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魏仲英的引用,表达了对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仕欲行志"显示出诗人对于实现个人志向于政治领域的强烈愿望,但这种愿望往往会因为后宫权豪的干预而受阻。这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斗争与腐败现象对理想主义者所带来的挑战。诗中的"隐身是为智"表明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低调、隐藏个人才能是一种生存之道。

然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仍然强调"政适人"的重要性,认为这应该是第一要义。这意味着政治应当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少数权贵。此外,对齐王好货色的批评,以及对孟子的引用,进一步强化了诗中关于正义与道德的主题。

在后半部分,诗人自省学问不明,言行难以一致,这反映出个人对于知识与实践之间差距的自我批评。"何能格一非"表达了一种对无法做到完美境界的无奈。而"最是讲说多,虚文只成赘"则批判了空泛的言辞和浮华的文章。

最后,诗人通过对经史的比较,以及祸福的可避免性,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下至不害伯,犹能救时弊"显示出即便是在困难时期,仍有可能挽救时局。全诗结尾处的"道本无不通,君子当不器"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以及君子的责任。

整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政治、学问、历史与个人修为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一种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