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公馀频寄问,我方江上学垂纶
宋 · 祖无择
县城荒僻民居少,吏事全稀似隐沦。
且喜桑郊接乡树,莫嗟蓝绶染京尘。
鸾姿岂合淹仇览,仙骨应难滞子真。
好在公馀频寄问,我方江上学垂纶。
且喜桑郊接乡树,莫嗟蓝绶染京尘。
鸾姿岂合淹仇览,仙骨应难滞子真。
好在公馀频寄问,我方江上学垂纶。
注释
县城:偏远的城镇。荒僻:人烟稀少。
吏事:官府事务。
全稀:非常稀少。
似隐沦:如同隐居避世。
桑郊:种有桑树的郊外。
接乡树:与乡村树木相连。
蓝绶:古代官员的蓝色丝带,象征官职。
染京尘:沾染京都的尘俗。
鸾姿:比喻人的才华出众。
淹仇览:长久停留于世俗之地。
仙骨:超凡脱俗的气质。
滞子真:阻碍或束缚真性情。
公馀:公务之余。
频寄问:经常询问。
垂纶:垂钓,借指隐居生活。
翻译
县城偏远人烟稀,官事清闲如隐士。桑树林边连乡野,不必哀叹蓝绶沾尘埃。
凤凰般的才情不应久居仇览之地,仙人般的气质难以困顿你的真性。
公务之余常来问候,我正江边垂钓学悠闲。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祖无择的诗《同年杨兄作尉僰道兼领勾稽之作赋七言四韵诗以送之》描绘了一幅偏远县城的宁静景象。首句“县城荒僻民居少”,展现了地方的冷清和人烟稀疏,暗示了友人即将赴任的环境条件。次句“吏事全稀似隐沦”进一步强调了这里事务不多,仿佛与世隔绝,隐含着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味。
第三句“且喜桑郊接乡树”,诗人为友人能在工作之余欣赏到田野间的桑树和乡村景色而感到欣慰,这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关怀。第四句“莫嗟蓝绶染京尘”,通过“蓝绶”象征官职,表达了对友人免于京城繁杂尘嚣的期望,希望他能保持清廉。
第五、六句“鸾姿岂合淹仇览,仙骨应难滞子真”运用了比喻,赞誉友人的高尚品格,暗示他不应久居此地,而是应该发挥出超越常人的才能。最后一句“好在公馀频寄问,我方江上学垂纶”,诗人表示自己会时常关心友人的境况,并自述自己正沉浸于江边垂钓的生活,流露出淡泊名利的洒脱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赴任的祝愿,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