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惟疏野姿,动辄当忤俗
出处:《招明叔》
宋 · 赵蕃
平原拙生事,数月且食粥。
蠋也巧于贫,晚食以当肉。
士穷见节义,不以富贵卜。
用志苟如此,宁有忧不足。
我生本寒士,犁锄起穷谷。
顾惟疏野姿,动辄当忤俗。
得禄本甚微,夺去盖聊复。
虽云出无车,定免赤其族。
在我无所念,于君果何辱。
而君终日间,惘惘形面目。
幼稚悉遣归,不虑瓶无粟。
大儿颇类吾,藜羹甘半菽。
庭前既除草,窗外亦栽菊。
属君早来过,束书期共读。
蠋也巧于贫,晚食以当肉。
士穷见节义,不以富贵卜。
用志苟如此,宁有忧不足。
我生本寒士,犁锄起穷谷。
顾惟疏野姿,动辄当忤俗。
得禄本甚微,夺去盖聊复。
虽云出无车,定免赤其族。
在我无所念,于君果何辱。
而君终日间,惘惘形面目。
幼稚悉遣归,不虑瓶无粟。
大儿颇类吾,藜羹甘半菽。
庭前既除草,窗外亦栽菊。
属君早来过,束书期共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平原:广袤的原野。拙:笨拙。
数月:几个月。
食粥:吃粥。
蠋:一种昆虫。
巧:巧妙。
晚食:晚些时候的食物。
当肉:当作肉食。
士穷:士人困厄。
卜:预测。
用志:坚定意志。
宁:岂,哪里。
寒士:贫寒之士。
犁锄:农具。
疏野:粗犷不拘。
忤俗:违背习俗。
得禄:得到俸禄。
盖:大概。
果:究竟。
惘惘:迷茫的样子。
幼稚:年幼的孩子。
归:返回。
藜羹:粗劣的汤。
甘半菽:甘甜如豆。
除草:清除杂草。
栽菊:种植菊花。
过:拜访。
束书:捆好书籍。
期:约定。
共读:一起读书。
翻译
在平原上我笨拙地谋生,几个月只能吃粥度日。蠋这种昆虫在贫困中也能展现智慧,晚些时候的食物就当作肉食。
士人在困厄中更能显现节操和道义,不会因富贵而改变信念。
如果志向坚定如此,哪里会有匮乏的忧虑。
我本就是出身寒微的人,凭借犁锄在荒僻之地开创生活。
然而我性情疏放,言行常常不合世俗。
我得到的俸禄本就不多,失去后也只当是暂时的罢了。
虽然没有官车出行,但至少能保全家族不受羞辱。
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对于你来说,我又能给你带来什么耻辱呢?
你整天神情恍惚,面容愁苦。
年幼的孩子都已遣返回乡,我不担心家中粮食短缺。
大儿子像我一样,即使粗茶淡饭也觉得甘甜。
庭院里的杂草已经清除,窗外还种上了菊花。
希望你早点过来,我们一起读书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招明叔》。赵蕃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他自述出身贫寒,但生活简朴,知足常乐,即使生活艰难,也能从贫困中找到乐趣,如晚食视如肉。他强调在困境中坚守节义,不以富贵为衡量道德的标准。
诗人提到自己虽然地位不高,但并不担忧匮乏,因为耕耘生活使他满足。他坦诚自己的性格疏野,可能会不合世俗,但他并不因此忧虑,因为看重的是内心的充实。对于朋友明叔的忧虑,他表示无需担心贫穷,自家虽简陋,但有读书的雅兴,期待与明叔回忆共读的美好时光。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哲学,以及对友情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