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堂坐无地,布满东西垂
道隆学自正,文敝俗亦衰。
匪惟古今异,况复好恶随。
观诗不观政,争议毓与基。
穷经不穷法,区区论桓僖。
必得大匠诲,然后圆中规。
譬欲考躔度,亦先由浑仪。
所以君子教,众材无弃遗。
公来镇西州,为民张四维。
且曰化未孚,执咎归之谁。
醇醲造礼义,偷薄生夸毗。
予其本庠序,动以经为师。
善道易牖进,应和如埙篪。
自此石室生,处躬无匪彝。
勤诚戒挑达,美颂赞缉熙。
屡闻讲鼓集,不见儒冠攲。
远或千里至,箧笥相携持。
公堂坐无地,布满东西垂。
学殖务栽培,心茅悉芟夷。
前瞻数仞墙,竞欲趋公扉。
谓公富经术,执卷将问逵。
诵公勤学篇,华柔鄙玄晖。
杏坛乘春风,一日千万枝。
昔公长乌台,奏囊成殿帷。
药石尽晦密,世人罕闻知。
今公倡儒教,群情革其非。
道胜逢大壮,文明契重离。
继有巨篇作,拜贶如受龟。
咸韶奏清庙,音中爽与蕤。
琳琅聚宝肆,亘夜腾晶辉。
蛙鼓畏不鸣,鼠璞羞路岐。
信矣蜀政美,声闻已四驰。
海宇翘首望,天高终听卑。
行闻十行诏,匪朝促公归。
虽欲在泮饮,盛事安可期。
鉴赏
此诗《再和胡右丞视学》是宋代诗人吕陶的作品,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胡右丞推行儒教、倡导学术氛围的赞赏。
诗中首先提到“士有幸不幸,所逢皆一时”,表达了人才的机遇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强调了遇到明君贤臣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接着,“道隆学自正,文敝俗亦衰”指出道德风尚的提升能促进学问的正轨发展,而社会风气的败坏则会导致文化水平的下降。
“匪惟古今异,况复好恶随”则强调了时代变迁与个人喜好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各有不同。接下来,“观诗不观政,争议毓与基”表明了诗人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应仅局限于政治层面,而是更应关注其对道德修养和文化根基的培养作用。
“穷经不穷法,区区论桓僖”则表达了对深入研究经典而不拘泥于陈规陋习的态度,强调了创新与传承并重的重要性。“必得大匠诲,然后圆中规”比喻学习需要良师指导,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如同天文观测需要借助浑仪一样精确。
“所以君子教,众材无弃遗”体现了诗人对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的理念,认为教育应当包容各种才能,不偏废任何一方。接着,诗人赞扬胡右丞来到西州后,不仅镇守一方,还致力于教育,强调了其对地方文化的贡献。
“公来镇西州,为民张四维”描述了胡右丞的到来为当地带来了稳定与繁荣,同时“且曰化未孚,执咎归之谁”则暗示了在推行新政策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与质疑。
“醇醲造礼义,偷薄生夸毗”批评了当时社会中礼仪缺失、浮夸虚伪的现象,而“予其本庠序,动以经为师”则表明胡右丞通过恢复学校教育,以经典为教学内容,旨在纠正社会风气。
“善道易牖进,应和如埙篪”形容了教育的影响力如同音乐般和谐,能够深入人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接下来,“自此石室生,处躬无匪彝”表达了教育成果的显著,使得人们在道德修养上有了显著提升。
“勤诚戒挑达,美颂赞缉熙”赞扬了胡右丞的勤奋与诚恳,以及他所倡导的积极向上、避免放纵的生活态度。最后,“屡闻讲鼓集,不见儒冠攲”、“远或千里至,箧笥相携持”、“公堂坐无地,布满东西垂”等诗句描绘了胡右丞推行儒教后,学者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教育事业的深刻见解和对胡右丞作为教育改革者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学术和道德修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