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寂寞南塘死,此事今谁得绪馀
出处:《次韵别宋希仁》
宋 · 刘克庄
四山寂寞南塘死,此事今谁得绪馀。
耳冷不闻前辈论,眼明犹读后生书。
我如蒲柳惊秋早,君似芙蕖出水初。
此别未知重面日,可堪回首送轩车。
耳冷不闻前辈论,眼明犹读后生书。
我如蒲柳惊秋早,君似芙蕖出水初。
此别未知重面日,可堪回首送轩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四山:四周的山。寂寞:荒凉、寂静。
南塘:南方的池塘。
死:失去生机。
此事:这种事。
绪馀:理解、领悟。
耳冷:对...不感兴趣。
前辈论:前人的言论。
眼明:视力好,此处指阅读能力强。
后生书:后辈的书籍。
我如蒲柳:我像蒲草和柳树。
惊秋早:因秋风而早早凋零。
君似芙蕖:你像荷花。
出水初:刚刚从水中出来。
此别:这次分别。
未知:不知道。
重面日:再次见面的日子。
可堪:能忍受。
回首:回头看。
送轩车:目送离去的车辆。
翻译
四周的山峦寂静荒凉,南塘也失去了生机,这样的事如今还有谁能理解呢?耳朵对前人的言论不再敏感,眼睛却还能阅读后辈的书籍。
我如同蒲柳般在秋风中早早凋零,而你像刚出水的荷花,清新脱俗。
这次分别后,不知何时能再相见,怎能忍受回头看着你的离去。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离别之感的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深沉哀愁与无限留恋。其中“四山寂寞南塘死,此事今谁得绪馀”两句,借用山川之静寂以及南塘之荒凉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友人离别后的哀伤,情感浓烈而沉痛。
“耳冷不闻前辈论,眼明犹读后生书”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与传统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关注。耳朵虽已听不见前人的议论,但眼睛依然清晰地阅读着后来人的作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我如蒲柳惊秋早,君似芙蕖出水初”中,蒲柳与芙蕖都是植物,前者常用以喻人早早地感受到秋意的到来,后者则形容初露头角之才。这里诗人自比蒲柳,表达了自己对于友人的离别过于仓促的哀伤,而将朋友比作芙蕖,赞美其如同植物一般新鲜出众。
最后,“此别未知重面日,可堪回首送轩车”则是诗人表达对未来重逢之日的期待和不舍,以及在送别时心中的不忍。轩车即是古代贵族的马车,这里用以形容朋友离去的场景,增加了离别的仪式感和悲凉情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还表现出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