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惊出定,檀越见能呼
出处:《夏日再宿碧云寺》
明 · 王世贞
春来虎溪笑,别尔竟长途。
初地缘犹在,诸天念未孤。
比丘惊出定,檀越见能呼。
忍草看如昨,灵花问已无。
归云仍卧榻,流水自斋厨。
病骨苏金髓,尘心冷玉壶。
暂栖同怖鸽,乞食伴饥乌。
欲施周颙宅,吴中盗一区。
初地缘犹在,诸天念未孤。
比丘惊出定,檀越见能呼。
忍草看如昨,灵花问已无。
归云仍卧榻,流水自斋厨。
病骨苏金髓,尘心冷玉壶。
暂栖同怖鸽,乞食伴饥乌。
欲施周颙宅,吴中盗一区。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夏日再宿碧云寺》,描绘了夏日重游碧云寺时的感受和心境。诗人以虎溪为背景,回忆春天的相聚,感叹别后漫长旅程。他提及初地(佛教用语,指修行之地)的缘分仍在,表达了对佛法的执着和对僧侣们的思念。比丘(佛教徒)的惊讶与檀越(施主)的呼唤,体现了僧俗间的互动。
诗人感慨寺中的花草依旧,但人事已非,如同忍草和灵花般经年不变。夜晚,他躺在归云笼罩的床榻上,听着流水声,心境如玉壶般清冷。身体虽病,但精神得到金髓般的滋养。他以鸽子和饥饿的乌鸦为伴,生活简朴。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想要像周颙那样慷慨,将自己的一片心意寄托于寺中,甚至愿意舍弃吴中的一处房产来布施。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含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