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何当共造无弦处,莫使渊明擅此琴全文

何当共造无弦处,莫使渊明擅此琴

出处:《和晦之见赠听琴
宋 · 邹浩
忌子当年妙五音,曾令按剑革初心。
昭文重愧难成曲,潘岳胡为缪见寻。
在昔丝桐尝弃置,到今山水自高深。
何当共造无弦处,莫使渊明擅此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邹浩的《和晦之见赠听琴》。诗中以“听琴”为主题,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悟与对高雅情趣的追求。

首联“忌子当年妙五音,曾令按剑革初心”,开篇即以“忌子”(可能指古代善琴者)的琴艺之妙引出话题,暗示了音乐能触动人心,甚至激发人的原始情感。这里“按剑”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力量,仿佛能让人情绪激昂,如同持剑般激动。

颔联“昭文重愧难成曲,潘岳胡为缪见寻”,通过引用历史人物昭文和潘岳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创作的不易与复杂性。昭文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此处“重愧”表达了对音乐创作难度的感慨;潘岳则是文学家,此处“胡为缪见寻”则可能是对音乐与文学之间界限模糊的思考,暗示了音乐与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颈联“在昔丝桐尝弃置,到今山水自高深”,转而从历史的角度回顾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音乐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丝桐指的是古琴,这里“弃置”与“高深”形成对比,既是对过去音乐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也是对当下音乐艺术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期待。

尾联“何当共造无弦处,莫使渊明擅此琴”,表达了诗人对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索音乐与自然、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避免音乐成为个人独享的艺术的呼吁。这里的“无弦处”可能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之地,希望音乐能够超越物质的形式,触及人心的最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音乐与自然、心灵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高雅艺术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