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性疏阔,颇与世人异
出处:《新结小茅亭》
明 · 梁以蘅
新结小茅亭,彷若在空翠。
阒寂为柴门,竟日无人至。
篁叶风萧萧,日夕更森邃。
道经时一展,澹泊饶古意。
野人性疏阔,颇与世人异。
聊此避尘俗,亦是时共弃。
阒寂为柴门,竟日无人至。
篁叶风萧萧,日夕更森邃。
道经时一展,澹泊饶古意。
野人性疏阔,颇与世人异。
聊此避尘俗,亦是时共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新建成的小茅亭,坐落在一片空翠之中,远离尘嚣。诗人以“新结小茅亭”开篇,营造出一种隐逸的氛围。接着,“彷若在空翠”一句,通过视觉形象,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
“阒寂为柴门,竟日无人至”,描述了茅亭的静谧与孤独,柴门紧闭,一天之内都少有人来打扰,进一步强化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
“篁叶风萧萧,日夕更森邃”,通过竹叶在风中摇曳的声音和傍晚时分更加深邃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神秘的氛围。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道经时一展,澹泊饶古意”,诗人偶尔展开经书阅读,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淡泊名利生活的追求。这里的“古意”不仅指古代文化的韵味,也包含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尊重。
“野人性疏阔,颇与世人异”,诗人自述其性格疏朗旷达,与世俗之人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他追求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决心。
最后,“聊此避尘俗,亦是时共弃”,表达了诗人暂时避开尘世喧嚣,寻求心灵归宿的愿望,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某种反思和放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