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愿结莲社,优游度桑榆
出处:《宁海寺访达公不遇》
明 · 顾璘
禅龛寄林杪,信是高僧居。
蒲团间陶钵,不置贝叶书。
幻火恼维摩,饭蔬长晏如。
诛茅辑佛宇,凿地延僧庐。
有金尽布地,只衲不留馀。
入林拾橡子,一室但空虚。
侍者守松院,迎余驻柴车。
焚香设清供,道念为之舒。
朱门厌腥腐,驷马驰双旟。
岂不羡荣贵,反侧多忧虞。
颓年向短促,薄俗背迂疏。
永愿结莲社,优游度桑榆。
蒲团间陶钵,不置贝叶书。
幻火恼维摩,饭蔬长晏如。
诛茅辑佛宇,凿地延僧庐。
有金尽布地,只衲不留馀。
入林拾橡子,一室但空虚。
侍者守松院,迎余驻柴车。
焚香设清供,道念为之舒。
朱门厌腥腐,驷马驰双旟。
岂不羡荣贵,反侧多忧虞。
颓年向短促,薄俗背迂疏。
永愿结莲社,优游度桑榆。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顾璘的《宁海寺访达公不遇》描绘了作者在宁海寺寻访高僧达公未果的场景。首句“禅龛寄林杪”写出了寺庙隐于林中,禅房高悬树梢的静谧环境。接着,“信是高僧居”表达了对达公修行之地的信任和敬仰。
诗中通过“蒲团间陶钵,不置贝叶书”展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没有世俗的书籍,只有蒲团和陶钵,暗示了达公专注于内心修行。诗人以“幻火恼维摩”暗喻世间的纷扰,而达公却能“饭蔬长晏如”,心境平和。
“诛茅辑佛宇,凿地延僧庐”描绘了宁海寺的建设,体现了僧人们为佛法付出的努力。然而,“有金尽布地,只衲不留馀”则揭示了达公的无私,即使富有也只用于布施,不留私财。
“入林拾橡子,一室但空虚”进一步强调了达公生活的简单与内心的丰盈。诗人感叹“侍者守松院,迎余驻柴车”,表达出对僧人生活的羡慕,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繁华的厌倦。
最后,诗人感慨“朱门厌腥腐,驷马驰双旟”,表达了对权贵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己“颓年向短促,薄俗背迂疏”的反思。他渴望像达公那样“永愿结莲社,优游度桑榆”,过上超脱世俗、宁静淡泊的生活。整首诗寓言深刻,表达了对出尘心境的向往和对世俗浮华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