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未消巴蜀雪,寸机方动晋阳枰
出处:《泊樵舍与莂公宅师谈金轮旧事有感》
明 · 梁朝钟
未将肃爽向伊呈,刚道锋铦劈面迎。
一滴未消巴蜀雪,寸机方动晋阳枰。
太行方叠疑山出,黄木千寻障海泓。
为问金轮阿育塔,莫疑因果煞分明。
一滴未消巴蜀雪,寸机方动晋阳枰。
太行方叠疑山出,黄木千寻障海泓。
为问金轮阿育塔,莫疑因果煞分明。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因果报应、人生抉择以及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首联“未将肃爽向伊呈,刚道锋铦劈面迎”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肃爽(清爽之意)和锋铦(锐利之意)赋予了动态,形象地描绘了面对挑战时的直接迎击,隐喻着人生的抉择与挑战。
颔联“一滴未消巴蜀雪,寸机方动晋阳枰”则通过对比,将巴蜀的积雪与晋阳的棋局联系起来,暗示了事物之间的微妙关联和变化。巴蜀雪象征着积累与沉淀,而晋阳枰则代表了行动与决策,一静一动,一积累一释放,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动态平衡。
颈联“太行方叠疑山出,黄木千寻障海泓”进一步扩展了这种对比,将太行山脉的雄伟与黄木的高大置于大海的广阔背景之下,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寓意着人在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渺小与追求。同时,“疑山出”与“千寻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境遇的隐喻。
尾联“为问金轮阿育塔,莫疑因果煞分明”则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果报应。金轮阿育塔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智慧与解脱。诗人在此提出疑问,是否应该怀疑因果关系的清晰性?这不仅是对前文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总结,也是对道德、信仰乃至宇宙法则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自然、人生、道德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