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城一二里,远岸三四灯
出处:《晚出郡城往值夏谒胡端明泛舟夜归》
宋 · 杨万里
郡城至值夏,两日非宽程。
奔走岂吾愿,诏书促南征。
出郭星未已,归棹月已生。
问人水深浅,舟子喧未应。
水石代之对,淙然落滩声。
危峰起夕苍,暗潭生夜清。
江转风飒至,病肩难隐棱。
添衣初懒寻,忍寒良不能。
近城一二里,远岸三四灯。
望关恐早闭,驱舟祗迟行。
多情半环月,久矣将西倾。
欲落且小留,知我要入城。
月细光未多,大星助之明。
至舍心未稳,丽谯才一更。
奔走岂吾愿,诏书促南征。
出郭星未已,归棹月已生。
问人水深浅,舟子喧未应。
水石代之对,淙然落滩声。
危峰起夕苍,暗潭生夜清。
江转风飒至,病肩难隐棱。
添衣初懒寻,忍寒良不能。
近城一二里,远岸三四灯。
望关恐早闭,驱舟祗迟行。
多情半环月,久矣将西倾。
欲落且小留,知我要入城。
月细光未多,大星助之明。
至舍心未稳,丽谯才一更。
注释
郡城:指郡的城池。宽程:宽松的旅程。
奔走:奔波忙碌。
南征:向南方出征。
郭:外城。
月已生:月亮升起。
舟子:船夫。
喧:嘈杂。
水石:流水与山石。
淙然:流水声。
危峰:高峻的山峰。
夕苍:傍晚的深蓝。
病肩:病弱的肩膀。
难隐棱:难以遮掩棱角。
添衣:添加衣物。
忍寒:忍受寒冷。
近城:靠近城边。
三四灯:三四盏灯火。
望关:望着城门。
早闭:过早关闭。
多情:深情。
半环月:半圆月亮。
欲落:将要落下。
小留:稍作停留。
月细光:微弱的月光。
大星:明亮的大星。
至舍:到达住所。
丽谯:华丽的报时楼。
一更: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晚上7-9点。
翻译
郡城在夏天时,两天不算宽裕行程。奔波并非我所愿,皇命催促我南下征战。
出了城门星星还未消散,归船的月儿已经升起。
询问船夫水深浅,他却嘈杂未予回应。
流水与山石相对应,发出潺潺落滩的声音。
高峻山峰在傍晚显出深沉的蓝色,幽深的潭水夜晚格外清澈。
江面转而风起,病弱的肩膀难以隐藏棱角。
刚想添衣保暖,却懒得寻找,寒冷实在难以忍受。
离城仅有一二里,远处岸边有三四盏灯火。
担心城门早早关闭,只能催促船只慢慢前行。
半圆的月亮充满情感,渐渐向西倾斜。
月亮即将落下,暂且停留,仿佛知道我要进城。
月光微弱,大星明亮地照耀,助我看清前方。
抵达住所心情仍未平静,报时的高楼才刚刚敲响一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夏日傍晚从郡城出发,前往值夏谒胡端明的旅途情景。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迫不得不加紧行程的无奈,以及面对自然环境时的情感体验。
"郡城至值夏,两日非宽程。奔走岂吾愿,诏书促南征。" 开篇便设定了紧迫的旅途氛围,诗人没有选择,只能在短时间内赶到目的地,这种仓促是出于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 "出郭星未已,归棹月已生。问人水深浅,舟子喧未应。" 描述了夜色渐浓,星光与月光交辉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河水深浅的询问和舟子们忙碌的声音,这些细节丰富了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急迫。
"水石代之对,淙然落滩声。危峰起夕苍,暗潭生夜清。江转风飒至,病肩难隐棱。" 这几句展现了自然景观与声音的美丽,以及诗人因旅途劳累而感到的身体不适和心中的忧虑。
"添衣初懒寻,忍寒良不能。近城一二里,远岸三四灯。望关恐早闭,驱舟祗迟行。多情半环月,久矣将西倾。欲落且小留,知我要入城。" 这段描写了诗人对寒冷的忍耐和对时间的紧迫,以及他对夜晚的一轮明月的眷恋,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进入城中。
最后,"月细光未多,大星助之明。至舍心未稳,丽谯才一更。" 表达了诗人在抵达目的地后,对清冷月光和璀璨星辰的依然眷恋,以及内心尚未平静,只得继续前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声音和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复杂情感和紧迫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