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休车骑,陶令归田园
憧憧天壤间,何人无一廛。
惟我若断梗,漂流浙江边。
牵丝始立岁,屏处知命年。
虚恬因势使,憔悴仍化迁。
愧无杨仆功,居不外汉关。
又非稚季侠,徒使墙垣穿。
欲收衰病身,迤逦还故山。
风波渺万里,欲去无由缘。
愿窃刺史符,一临江汉壖。
敢同昼绣归,仅比辽鹤翻。
送老得三径,奉亲归九原。
如斯志愿毕,天恩真满泉。
所祈造物心,俯徇人欲偏。
决策在今岁,无令辜愿言。
注释
陶令:陶渊明的别称。廛:房屋,住宅。
断梗:比喻无依无靠的人。
屏处:隐居,屏息而居。
憔悴:形容身体或精神疲惫不堪。
杨仆功:杨仆是西汉时期的将领,这里比喻显赫的功绩。
稚季侠:年轻的侠客。
辽鹤:典故中的仙鹤,象征高洁的品格。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九原:指墓地。
天恩:上天的恩赐。
造物心:造物主的心意。
愿言:愿望的话语,期望的语言。
翻译
初平年间不再骑马出行,陶渊明回归田园生活。在这广阔天地间,谁没有自己的居所呢。
只有我像断了根的浮萍,在浙江岸边漂泊。
牵牛星开始升起,标志着一年的开始,我在屏居中度过知命之年。
我顺应形势,虽憔悴但仍不断变化。
惭愧我没有像杨仆那样的功绩,居住的地方不在汉关之外。
我不是少年侠客,只会让家园受到侵扰。
想要收束这衰弱多病的身体,我曲折返回故乡的山峦。
风起浪涌,万里之外,想要离去却无路可寻。
希望能借得刺史的令牌,亲自到江汉之地。
不敢期待像白天鹅那样荣耀归来,只求如辽鹤般翻飞。
送走老去的岁月,陪伴亲人回到九泉之下。
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上天的恩赐就如泉水般充足。
我向造物主祈求,满足人的偏爱。
决定就在今年,不让美好的愿望落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不甘于世俗纷争的心情。诗中“本初休车骑,陶令归田园”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古代圣贤弃官归隐的景况产生了共鸣,而自己也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的羁绊,回到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去。接着,“憧憧天壤间,何人无一廛”展现了诗人对于广阔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屋和安身立命之所的感慨。
“惟我若断梗,漂流浙江边”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如同断枝一般,在世俗的洪流中飘零,无处容身。随后的“牵丝始立岁,屏处知命年”显示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生命有限的深刻体会。
诗中的“虚恬因势使,憔悴仍化迁”两句传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个人命运多舛的感慨。而“愧无杨仆功,居不外汉关”则表明诗人对于无法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那样建立伟业而感到自惭形秽,同时也对自己长久居住在边塞之地感到无奈。
接着,“又非稚季侠,徒使墙垣穿”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的处境和命运感到不满,同时也不愿意像年轻时那样在战场上厮杀,只是徒劳地在围墙内外徘徊。随后,“欲收衰病身,迤逦还故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重回故土、修养残躯的强烈愿望。
“风波渺万里,欲去无由缘”则是对远离家乡、漂泊他方时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内心的矛盾做出的抒情。诗人希望能够“愿窃刺史符,一临江汉壖”,即希望能够像古代隐士那样,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是想要再次亲近那流淌着历史记忆的大河。
而“敢同昼绣归,仅比辽鹤翻”则是对自己与那些归隐高人相比时所表现出的谦逊态度。随后的“送老得三径,奉亲归九原”表明了诗人对于能够为父母送终并安葬于家乡的愿望。
最后,“如斯志愿毕,天恩真满泉”则是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都已实现时的喜悦之情。而“所祈造物心,俯徇人欲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万物之心和人类贪婪欲望之间的反思。全诗以“决策在今岁,无令辜愿言”结束,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够在现世就做出决定,不要辜负自己的愿望。
总体来看,这首诗是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流露,是对个人命运、历史记忆和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一次细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