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丁宁闭塞谨爱护,秋霜夜气防凭凌全文

丁宁闭塞谨爱护,秋霜夜气防凭凌

宋 · 赵孟坚
老耳最怕风雨声,芭蕉叶上声偏鸣。
新枝日展剪不替,况见蕺蕺成添丁。
呼童具锸斲寒玉,蔓图贵早除其萌。
丑疑乌喙侧著附,又讶蹲鸱不可羹。
一笑翻成有料理,古盆石供泉清泠。
黄梅弥旬雨霢霂,苔封沙拥生意成。
小试抽书嚏撚细,鼠牙入水银须生。
渐离土性安臞瘠,淡与水石相忘形。
巡除日课长养事,茎添叶比纷攲倾。
炎威不到琉璃碧,水脉透尖珠贯萦。
萼绿华仙断火食,云裾曳翠身轻盈。
风轩暑簟足萧爽,晴曦更有冬窗明。
丁宁闭塞谨爱护,秋霜夜气防凭凌
一年一年春风好,根株宛在葱茏青。
崇桃遮莫金壶贮,日暮随风红雨零。

拼音版原文

lǎoěrzuìfēngshēngjiāoshàngshēngpiānmíng

xīnzhīzhǎnjiǎnkuàngjiànchéngtiāndīng

tóngchāzhuóhánmànguìzǎochúméng

chǒuhuìzheyòudūnchīgēng

xiàofānchéngyǒuliàopénshígòngquánqīnglěng

huángméixúnmàitáifēngshāyōngshēngchéng

xiǎoshìchōushūniǎnshǔshuǐyínshēng

jiànxìngāndànshuǐshíxiāngwàngxíng

xúnchúchángyǎngshìjīngtiānfēnqīng

yánwēidàoliúshuǐmàitòujiānzhūguànyíng

è绿huáxiānduànhuǒshíyúncuìshēnqīngyíng

fēngxuānshǔdiànxiāoshuǎngqínggèngyǒudōngchuāngmíng

dīngníngsāijǐnàiqiūshuāngfángpínglíng

niánniánchūnfēnghǎogēnzhūwǎnzàicōnglóngqīng

chóngtáozhējīnzhùsuífēnghónglíng

注释

风雨声:指自然界的风雨声音。
芭蕉叶上:指芭蕉叶子。
新枝:新生的树枝。
剪不替:不停修剪。
呼童:呼唤童子。
寒玉:比喻冰雪。
蔓图:蔓延的植物。
萌:嫩芽。
乌喙:比喻弯曲的根部形状。
蹲鸱:一种植物。
一笑:轻松的心情。
古盆石供:古盆中的石头。
黄梅:初夏的梅雨。
弥旬:满十天。
苔封沙拥:苔藓覆盖沙土。
生意成:生机勃勃。
抽书:抽出书卷。
嚏撚细:轻轻吹动。
渐离土性:逐渐适应土壤。
臞瘠:瘦弱。
巡除:日常清理。
纷攲倾:杂乱倾斜。
炎威:炎热。
琉璃碧:形容碧绿如琉璃。
水脉:水流。
珠贯萦:如珠串般流淌。
萼绿华仙:花仙子。
断火食:不再需要烟火。
云裾曳翠:云裳飘逸。
冬窗明:冬日窗户明亮。
丁宁:叮嘱。
凭凌:侵袭。
葱茏青:葱郁青翠。
崇桃:高大的桃树。
金壶:珍贵的容器。
红雨零:落红如雨。

翻译

年迈耳朵最怕风雨声,芭蕉叶上传来声响更分明。
新生枝条每日伸展,修剪不停,更繁茂如添人口。
唤童持锹挖去寒玉般的冰块,蔓草图要尽早除去嫩芽。
丑陋的根部像乌鸦嘴般弯曲,又惊讶于它不能煮成羹。
一笑间发现生活有序,古盆石旁泉水清凉。
黄梅雨连十天,湿气滋生,苔藓覆盖沙土,生机盎然。
略试读书,微风吹过,仿佛银须生长在水中。
渐渐适应土壤,瘦弱却与山水融为一体。
每日清理,如同滋养生命,茎叶繁茂倾斜。
炎热无法侵袭碧绿的琉璃,水脉如珠串般流淌。
花仙子不再需要烟火,云裳曳地,身姿轻盈。
风凉竹席带来清爽,晴日冬窗也明亮。
叮嘱小心保护,防备秋霜夜寒的侵袭。
春风一年接一年,根深叶茂,绿意葱葱。
再美的桃花也无法盛满金壶,傍晚风吹落红雨。

鉴赏

这首宋诗《江湾僧舍水石芭蕉》是赵孟坚所作,描绘了僧舍周围环境的静谧与生机。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芭蕉生长的关注和欣赏。首句“老耳最怕风雨声,芭蕉叶上声偏鸣”,写出了年迈之人对风雨的敏感,而芭蕉叶在风雨中的声音尤为明显。接着,“新枝日展剪不替,况见蕺蕺成添丁”描述了芭蕉新芽不断生长,繁茂如子嗣增多。

诗人呼童除草,比喻为“呼童具锸斲寒玉”,形象生动。他对芭蕉的形态也有独到见解,如“丑疑乌喙侧著附,又讶蹲鸱不可羹”,以鸟喙和蹲鸱形容芭蕉的奇特形状。在夏日雨后,芭蕉更显生机,“黄梅弥旬雨霢霂,苔封沙拥生意成”。

诗人进一步通过“小试抽书嚏撚细,鼠牙入水银须生”描绘了芭蕉叶片的质感,以及在清凉泉水旁的怡人景象。芭蕉适应环境,与水石相融,“渐离土性安臞瘠,淡与水石相忘形”。诗人将日常照料芭蕉视为修行,寓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炎威不到琉璃碧,水脉透尖珠贯萦”赞美了芭蕉在炎热中依然保持翠绿,仿佛琉璃般透明。最后,诗人以“萼绿华仙断火食,云裾曳翠身轻盈”形容芭蕉的仙姿,表达出对芭蕉高洁气质的赞赏。

整首诗通过描绘水石芭蕉的生长环境和形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