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力扛鼎,但见橛撼蚁
水竭欲飞去,骧首振鳞尾。
壮哉老头陀,奋迅咄使止。
左手揽其角,右手持其耳。
压以大兰若,宛转不得起。
跏趺盘石上,颐指役万鬼。
至今五百载,金碧半天倚。
檀施走两川,浇钵日万指。
我来过其下,柴车为一柅。
周览三叹息,仰止百拜跪。
凭高抚浩荡,霜天净无滓。
幽怀散百虑,老眼卷千里。
因知大力量,建立乃如此。
德大无小试,器薄戒远使。
不闻力扛鼎,但见橛撼蚁。
感彼上人者,不觉泪盈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山如虬龙:形容山势蜿蜒曲折像龙。金渊水:深不可测的水源。
骧首:昂首。
振鳞尾:摆动鱼鳞状的尾巴。
老头陀:指威猛的老僧。
大兰若:大寺。
跏趺:盘腿打坐。
颐指:仅用手指指示。
金碧半天倚:寺庙金碧辉煌,仿佛半挂在天空。
檀施:檀香施主。
柴车:简陋的木车。
周览三叹息:环顾四周多次叹息。
仰止百拜跪:多次拜倒表示敬意。
浩荡:广阔无垠。
幽怀:深沉的心情。
老眼:老者的目光。
力扛鼎:显示大力气。
橛撼蚁:比喻智慧胜过蛮力。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泪盈眦:眼中充满泪水。
翻译
山势如苍龙蜿蜒而来,汲取金渊深处的水水干时想要展翅飞去,昂首摆动鱼鳞般的尾
威猛的老头陀,奋力疾驰令它停下
左手抓住它的角,右手握住它的耳
用大寺镇压,它挣扎翻滚无法起身
静坐磐石上,只需一指点,万千鬼神皆听命
至今已过五百年,金色寺庙半入云天
檀香施主们穿梭两川,每日万人敬献
我曾路过此地,简陋的木车也被阻滞
环顾四周感慨万分,多次拜倒致敬
登高远望,霜天澄净无杂质
内心宁静,目光穿透千里
由此深知,伟大的力量在于建立而非炫耀
德行广大无需微小试探,器度浅薄则需谨慎行事
未闻举鼎之力,只见撼动蝼蚁的智慧
感念那位高僧,不禁泪水盈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山中修行的壮丽画面。开篇“山如虬龙来,渴饮金渊水”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山势蜿蜒曲折,如同巨龙一般,似乎在吞吐着山间的清泉。接下来的“水竭欲飞去,骧首振鳞尾”则继续这个比喻,水如欲飞天而去,与龙头摇动鳞片相呼应。
诗人随后转向描写老僧的英勇与神通:“壮哉老头陀,奋迅咄使止。左手揽其角,右手持其耳。”这里的“老头陀”指的是一位修行多年的高僧,他以超人的力量压制着某种力量或妖魔,而这种神通力展示了他的不凡。
紧接着,“压以大兰若,宛转不得起。跏趺盘石上,颐指役万鬼。”则进一步描绘老僧的法力,他坐在石头上,用脚背压着某种力量,使其无法动弹,而他手指间又似乎在控制着无数的鬼魂。
“至今五百载,金碧半天倚。檀施走两川,浇钵日万指。”这几句表明了这个场景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如仙境一般的美丽与宁静,而老僧的修行也如同溪流般不断地滋润着大地。
“我来过其下,柴车为一柅。周览三叹息,仰止百拜跪。”诗人在描述自己在这个高僧修行之处经过时的情景,他仿佛被眼前的壮观所震撼,不禁多次叹息和膜拜。
“凭高抚浩荡,霜天净无滓。幽怀散百虑,老眼卷千里。”这几句则是诗人在仰望山峰时的心境,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纯洁与广阔,以及老僧那种超然物外的修为。
最后,“因知大力量,建立乃如此。德大无小试,器薄戒远使。不闻力扛鼎,但见橛撼蚁。”诗人由此领悟到了真正的伟大力量,它不在于表面的强弱,而是在于内心的坚定与修为。而“不闻力扛鼎,但见橛撼蚁”则是对这种力量的一种比喻,强调了内在德性的重要性。
结尾,“感彼上人者,不觉泪盈眦。”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位高僧的崇敬之情,甚至不自觉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