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起公死,执鞭向柴桑
出处:《读陶渊明诗二首》
明 · 邓雅
我性爱陶诗,难窥数仞墙。
閒来辄诵之,愈觉滋味长。
太羹无盐梅,土鼓谐宫商。
谁能起公死,执鞭向柴桑。
閒来辄诵之,愈觉滋味长。
太羹无盐梅,土鼓谐宫商。
谁能起公死,执鞭向柴桑。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邓雅的《读陶渊明诗二首(其二)》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与深深沉醉。首句“我性爱陶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的热爱之情,显示出他对陶渊明诗风的独特偏好。接着,“难窥数仞墙”运用比喻,形容陶渊明诗歌深邃高妙,犹如难以攀登的高墙,暗示其艺术境界之高。
“閒来辄诵之”描绘了诗人闲暇时常常朗诵陶诗的情景,从中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无穷。“愈觉滋味长”进一步强调了陶诗带给诗人的持久享受和深刻感悟,如同美酒般越品越有味道。
后两句“太羹无盐梅,土鼓谐宫商”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将陶诗比作没有盐梅调味的太羹(古代祭祀用的清淡饮食),虽朴素却自有其和谐的音律,如同土鼓虽然简单却能与音乐的主调相协调。这表达了诗人对陶诗质朴自然风格的赞赏。
最后,“谁能起公死,执鞭向柴桑”以疑问语气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如果在世,自己愿意追随他去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敬仰和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阅读体验,展现了陶渊明诗歌的魅力以及诗人对其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