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师友地,只么遣空回
出处:《见张钦夫二首 其二》
宋 · 杨万里
不见所知久,有怀何许开。
百书终作恶,千里为渠来。
邹鲁期程远,风霜鬓发催。
不应师友地,只么遣空回。
百书终作恶,千里为渠来。
邹鲁期程远,风霜鬓发催。
不应师友地,只么遣空回。
注释
不见:未见。所知:熟悉的人。
久:长久。
何许:何处。
百书:众多书籍。
作恶:带来烦恼。
千里:长途。
渠:代词,指答案。
邹鲁:古代的学问之地,如山东邹县和鲁国。
程远:路途遥远。
风霜:岁月、时光。
鬓发:头发。
不应:不应该是。
师友地:理想的师友相聚之地。
只么:只是。
遣:派遣,此处指空手。
空回:空手而归。
翻译
长久未见熟悉的人,心中的思念向何处寄托。阅读众多书籍却带来烦恼,为了寻找答案,我长途跋涉而来。
期待在邹鲁之地见到贤师,然而岁月无情,风霜催人老。
这里并非理想的师友之地,只能空手而归。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知识的渴望。首句“不见所知久,有怀何许开”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未能与知己相见,内心充满了思念,不知道这份情感应该如何宣泄。下一句“百书终作恶,千里为渠来”则描绘了诗人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寻求知识和智慧的决心,即使是远在千里的知识也愿意像河水一样汇聚而来。
第三句“邹鲁期程远,风霜鬓发催”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如邹、鲁等人的敬仰,以及自己追求真理的道路漫长,岁月匆匆,头发已经被时光染成了霜色。最后两句“不应师友地,只么遣空回”则是诗人表达了对待朋友和师长的态度,不应只在形式上敷衍,而应当真诚以待,但现实中往往只能空耗时日,徒增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知识和友情的深沉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