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许劭月旦评,人生倚以分重轻
出处:《寄杨溥子》
宋 · 赵蕃
昔闻许劭月旦评,人生倚以分重轻。
当时初非徇虚名,往往夷考其学行。
今人谁复持此柄,乡评亦复无公论。
故当信目不信耳,毁誉不用从人问。
我行溧阳得杨子,何止国士天下士。
大科异等非谩狂,笔头真有三万字。
十篇琅琅金玉音,一唱三叹感我心。
子昂感遇不啻过,阮籍咏怀何念深。
匡章通国称不孝,夫子与游仍礼貌。
虽然前圣亦有云,善与不善分恶好。
当时初非徇虚名,往往夷考其学行。
今人谁复持此柄,乡评亦复无公论。
故当信目不信耳,毁誉不用从人问。
我行溧阳得杨子,何止国士天下士。
大科异等非谩狂,笔头真有三万字。
十篇琅琅金玉音,一唱三叹感我心。
子昂感遇不啻过,阮籍咏怀何念深。
匡章通国称不孝,夫子与游仍礼貌。
虽然前圣亦有云,善与不善分恶好。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月旦评:每月品评人物。倚:依赖,衡量。
徇:追求。
夷考:公正考察。
持:持有,遵循。
乡评:乡村的评价。
信目:亲眼所见。
毁誉:赞誉和诋毁。
杨子:指某位才华出众的人物。
大科:博学,高才。
琅琅:形容声音响亮。
子昂:杨子昂,古人名。
感遇:感慨际遇。
阮籍:魏晋时期诗人。
匡章:古代人物,以不孝闻名。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前圣:古代圣贤。
恶好:恶行与美德。
翻译
从前听说许劭每月品评人物,人们以此衡量人生价值那时他并非追求虚名,常常公正考察人的学问和品行
如今还有谁持有这样的标准?乡间的评价也缺乏公正
因此我们应相信亲眼所见,而非听信别人的赞誉或诋毁
我在溧阳遇见了杨子,他岂止是国士,更是天下才子
他的博学非凡,文章洋洋洒洒,足有三十万字
他的十篇文章朗朗上口,令人反复感叹触动我的心弦
杨子昂的感慨超越常人,阮籍的咏怀深沉无比
匡章被全国视为不孝之人,孔子却依然以礼相待
尽管前代圣贤也曾说过,善恶自有区分
鉴赏
这首宋诗《寄杨溥子》是赵蕃所作,通过对许劭月旦评的典故引出,表达了对杨溥子才华和人品的高度赞赏。诗人认为,古代许劭等人评判人物注重实际学问和品行,而今人对此已鲜有秉持。他强调了亲眼所见的重要性,不应轻易听信他人的好坏评价。
接着,诗人称赞杨溥子不仅才情出众,文章如金玉般朗朗上口,令人感叹不已,甚至超过唐代的陈子昂和魏晋时期的阮籍。诗人还提到杨溥子虽被指责为不孝,但孔子尚且以礼待之,说明他的道德品质并未因人言而受损。
最后,诗人引用先贤的话,指出善恶自有定论,即使像匡章这样的不孝之人,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赞扬了杨溥子的独特才华和人格魅力,展现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