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青山足浩观,水深波渺借幽蟠
出处:《宿黄蘖寺》
明 · 吴宣
重叠青山足浩观,水深波渺借幽蟠。
秋声一夜不得住,摇荡九天孤月寒。
秋声一夜不得住,摇荡九天孤月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黄蘖寺所见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静谧之美。
首句“重叠青山足浩观”,描绘了层层叠叠的山峦,给人以广阔无垠之感,仿佛是大自然的宏伟画卷。这里的“足”字,不仅表达了山峦的丰富层次,也暗示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赞叹之情。
次句“水深波渺借幽蟠”,将视线转向水面,深邃的水面与远处的山峦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幽静而深远的画面。这里的“渺”字,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辽阔与深邃,而“借幽蟠”则巧妙地将水面与周围的幽静环境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第三句“秋声一夜不得住”,转而描写夜晚的自然之声,秋风的呼啸似乎无法停歇,持续不断地在空中回响。这一句通过声音的动态,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深沉,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与时间的流逝。
最后一句“摇荡九天孤月寒”,将视角提升至天空,孤月在夜空中摇曳,散发出寒冷而清冷的光芒。这里,“九天”一词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高度,也赋予了月亮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同时,“孤”字强调了月光的孤独与清冷,与前文的秋声形成对比,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壮美又孤寂的夜晚景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夜晚大自然的壮丽与静谧,以及季节变换带来的独特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深刻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