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出处:《又答陈公美三首 其三》
宋 · 苏洵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悠闲生活场景的诗歌,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名利、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境。诗中的公孙昔放逐形象,传说源自《庄子》,象征着超脱世俗的自由精神。
“牧羊沧海滨”,诗人以公孙昔为借口,将自己幻想成一个在辽阔大海边牧羊的人,表达了对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之美的向往。这里的“沧海”常用来形容辽阔无垠的空间,也暗示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渴望。
“勉强听乡里”,诗人虽身在异地,却仍旧关注家乡的消息,表明他内心依然牵挂着故土和亲人。"垂老西游秦"则透露出诗人的年纪已高,但仍不辞辛劳去往西方的秦地,这里的“秦”可能指的是古代的秦国,即今天的陕西一带,诗人或许有所追寻。
接下来的“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往岁月的一种反思和自嘲。虽不曾在年轻时显露出英俊之气,却一直坚持着辛勤的努力,这里的“久辛勤”也是对自己一生所走过路程的一种总结。
最后,“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诗人通过这一句强调了即便是圣贤之人,也难免会有流离失所之时。这里的“孔孟”指的是儒家哲学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他们虽然是圣人,但在历史上也曾有四处游说、传播教义的情况,同样带有一种漂泊的意味。诗人通过这一点来表达自己对于“隐逸”与“出仕”的思考,可能是在反思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是一篇将哲学思考融入诗歌之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