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年来,斯文何屯蹇
雅正遂彫缺,浮薄竞相扇。
在上无宗主,淫哇千万变。
后生益纂组,少年事彫篆。
仁义仅消亡,圣经亦离散。
其徒日已多,天下过大半。
路塞不可辟,甚于杨墨患。
辞之使廓如,才比孟子浅。
患大恐不救,有时泪如霰。
大贤为时生,去圣犹未远。
昔日到汶上,熙道始相见。
知道在熙道,一见不敢慢。
尊之如韩孟,与道作藩翰。
今春来南都,明复去京辇。
未识心相通,所怀恨未展。
明复无羁缚,我有守官限。
南走三百里,访我殊不倦。
剧谈露胸臆,胸臆无畔岸。
高文见事业,事业盈编简。
一一皇霸略,纵横小管晏。
磊磊王相才,上下包周汉。
二贤信命世,实为有道见。
天使扶斯文,淳风应可逭。
我缀二贤末,材驽愧款段。
注释
斯文:文雅。屯蹇:停滞不前。
雅正:高尚正直。
浮薄:轻浮浅薄。
竞相扇:盛行。
宗主:主导者。
淫哇:邪恶。
纂组:繁琐之事。
圣经:经典。
离散:四分五裂。
羁缚:束缚。
守官限:官职限制。
胸臆:真心实意。
畔岸:界限。
皇霸略:宏大策略。
小管晏:管仲晏婴。
磊磊:众多。
包周汉:胸怀天下汉室。
信命世:确为当世之才。
有道见:道义之道。
天使:天意。
淳风:淳朴之风。
缀:位于。
款段:才疏学浅。
翻译
四五十年间,文雅为何停滞不前。高尚正直逐渐凋零,轻浮浅薄竞相盛行。
上层缺乏主导,邪恶变化万千。
年轻人愈发沉迷于繁琐之事,少年热衷于雕琢文字。
仁义几乎消失,经典也四分五裂。
追随者日益增多,占据了天下大半。
道路堵塞无法开辟,比杨朱墨翟的问题更严重。
他们的言辞空洞,才智不及孟子。
深感忧虑,有时泪水如霰粒般落下。
大贤人应运而生,距离圣人时代尚不远。
往昔在汶水之上,初次遇见熙道。
深知熙道的智慧,初次相见不敢怠慢。
尊崇他如韩愈孟郊,他是道的守护者。
今年春天来到南都,明复又要离开京城。
还未深入了解彼此,心中的遗憾未能舒展。
明复无拘无束,但我有官职限制。
他南行三百里来找我,毫不厌倦。
畅谈中展现真性情,毫无保留。
他的文章显露出卓越才能,著作丰富。
他的策略宏大,如同管仲晏婴般纵横捭阖。
他的治国才能出众,胸怀天下汉室。
两位贤人确为当世之才,展现出道义之道。
天意似乎要扶持这种文风,淳朴之风或许能留存。
我位居二贤之后,才疏学浅,自愧不如。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石介所作,名为《寄明复熙道》。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明复及熙道两人文采和品德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于个人才华和事业成就的一种自谦与不满。
诗中“四五十年来,斯文何屯蹇”表现了诗人对当下文学界的失望和悲哀。随后,“雅正遂彫缺,浮薄竞相扇”则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浮华不实之风。而“在上无宗主,淫哇千万变”表达了对朝政失调、缺乏真正领导者的愤懑。接着,“后生益纂组,少年事彫篆”则是对当时青年才俊的不满,他们更多地追求个人功名而非真实学问。
“仁义仅消亡,圣经亦离散”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德与经典失传的忧虑。而“其徒日已多,天下过大半”则是对当时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感慨。紧接着,“路塞不可辟,甚于杨墨患”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才华难以发挥的无奈和痛苦。
“辞之使廓如,才比孟子浅”则是诗人自谦自己的文学才能远不及古代圣贤。此后的“患大恐不救,有时泪如霰”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能得到认可和利用的深切忧虑。下文“大贤为时生,去圣犹未远”则是对当时社会急需真正贤才的呼唤,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古代圣贤的怀念。
随后,“昔日到汶上,熙道始相见”开始进入诗的主体,即表达对明复和熙道两位友人的深厚情谊。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认识被描述为“知道在熙道,一见不敢慢”,显示了诗人对这两位友人学识和品行的高度尊重。
接着,“尊之如韩孟,与道作藩翰”则是将两人比喻为古代儒家巨擘,表达出诗人对于他们的崇敬。而“今春来南都,明复去京辇”则记录了两位友人的行踪变化。紧接着,“未识心相通,所怀恨未展”表现了诗人对这两位友人虽有深厚情感,但因故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遗憾。
“明复无羁缚,我有守官限”则是说两人虽然没有世俗的羁绊,但自己却受到职务的束缚。下文,“南走三百里,访我殊不倦”则表现了明复对于诗人的深情厚谊,即使诗人身处困境,他也不忘来看望。
“剧谈露胸臆,胸臆无畔岸”则是对两人之间交流的热烈和深入,而“高文见事业,事业盈编简”则表达了对于文学创作与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紧接着,“一一皇霸略,纵横小管晏”则是对两人在文学上卓越才能的赞赏。
最后,“磊磊王相才,上下包周汉”和“二贤信命世,实为有道见”则进一步肯定了明复和熙道不仅文采斐然,更具有深厚的学问底蕴,他们的文学成就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诗中的结尾,“天使扶斯文,淳风应可逭。我缀二贤末,材驽愧款段”则是对这两位友人文采和品德的再次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才华有限,对不如他们的自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