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华兼百氏,缣素备三坟
出处:《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
唐 · 皎然
诸侯崇鲁学,羔雁日成群。
外史刊新韵,中郎定古文。
菁华兼百氏,缣素备三坟。
国语思开物,王言欲致君。
研精业已就,欢宴惜应分。
独望西山去,将身寄白云。
外史刊新韵,中郎定古文。
菁华兼百氏,缣素备三坟。
国语思开物,王言欲致君。
研精业已就,欢宴惜应分。
独望西山去,将身寄白云。
注释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各国统治者。崇鲁学:推崇鲁国孔子的学说。
羔雁:比喻求学的士子。
日成群:形容人数众多。
外史: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
刊新韵:编纂新的文学作品。
中郎:官职名,这里泛指文人学者。
定古文:确定古文的经典地位和规范。
菁华:精华,指各种学说的精髓。
百氏:百家,指多种学术流派。
缣素:丝织品,这里代指书籍。
三坟:上古的三部经典,泛指古代典籍。
国语:古代史书,这里泛指经典文献。
开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王言:帝王的言论或教诲。
致君:辅佐君主,使其成为明君。
研精:深入研究,达到精通。
业已就:学业已完成或成就已达成。
欢宴:庆祝的宴会。
惜应分:应当珍惜但也有节制。
独望:独自远望。
西山:泛指远处的山,象征远离尘嚣。
将身寄白云:将自己的身心寄托于自然,追求超脱。
翻译
各地诸侯尊崇鲁国学问,像羔羊雁群般聚集学习。外史编纂着新颖的韵文,中郎确立着古文的标准。
内容涵盖百家精华,书卷记录着三皇五帝的古训。
借《国语》意在阐明万物,帝王之言旨在引导臣民。
潜心研究已达精深境界,欢庆宴饮也应适可而止。
独自遥望西山而去,愿将此身寄托于白云之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学者之间互相尊崇、交流文学的场景。开篇“诸侯崇鲁学,羔雁日成群”表明各国君主都敬仰鲁地的学问,而学者们像和鸣的羔羊一样聚集在一起,显示出学术氛围之浓厚。"外史刊新韵,中郎定古文"则指出外来的历史学家创造新的诗韵,中郎(官职名)则致力于确定古代文学的准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
接着“菁华兼百氏,缣素备三坟”展现了各种美好的学问和纯洁无瑕的文章,如同准备礼仪用的缣素布,堆积如山。"国语思开物,王言欲致君"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国家的语言来启迪万物,也许是为了将王者之言传达给君主。
"研精业已就,欢宴惜应分"则写出了学者们在研究和探讨中达到精髓,并在喜悦的宴席上对美好时光感到珍惜,不愿意看到它结束。最后“独望西山去,将身寄白云”诗人独自眺望着西边的山峦,心中想要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那飘渺的白云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文学和学术交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文化传承与个人精神寄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