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出处:《鶗鴂吟》
唐 · 刘禹锡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鶗鴂摧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鶗鴂摧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拼音版原文
翻译
早晨有凤凰鸣叫,但已千年未闻。杜鹃鸟破坏百花盛开,清晨它的歌声最先传来。
秋风吹过,白露蒸发,这便是它啼鸣的季节。
为何在春天,它的叫声却充斥庭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鹊鸘吟》。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独特的情感表达。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开篇便以鲜明的画面展现了早晨的景致,鸣凤在朝阳之中鸣叫,而非人们对于神灵的祈祷。这里凸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人似乎更注重自然的声音而不是人类的宗教活动。
“鶗鴂摧众芳,晨间先入耳。”接下来,鶗鴂(一种鸟类)和其他花香被早晨第一缕阳光唤醒,它们的声音成为了诗人清晨最先感受到的东西。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感受。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随后,诗人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景象,秋风轻拂,露珠在阳光下闪耀。这一季节特有的场景被赋予了一种时间的概念,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这正是鶗鴂啼叫的声音最为动听的时候。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怎能与那美好的春日相比?而后,立刻给出了答案,那些唧唧作响的小鸟在满庭飞舞。这里透露出一种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四季变化的敏锐感受以及他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这也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的崇拜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