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瑾元非酒,羊斟却怨羹
出处:《郊行陪祀十首》
明 · 夏良胜
地旷心逾远,天寒气更清。
识时曾似雁,解语不闻莺。
公瑾元非酒,羊斟却怨羹。
宦情羁思并,怅怅此郊行。
识时曾似雁,解语不闻莺。
公瑾元非酒,羊斟却怨羹。
宦情羁思并,怅怅此郊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郊行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理。首句“地旷心逾远”以广阔的大地反衬出内心的孤独与深远,营造了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接着,“天寒气更清”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冷峻与清醒。
“识时曾似雁”一句,以雁群南迁比喻诗人对时事的理解和适应,形象地表达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需要像大雁一样,顺应时势,调整自己的方向。而“解语不闻莺”,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在某些情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可能比外界的声音更为重要,暗示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和对外界喧嚣的淡然态度。
“公瑾元非酒,羊斟却怨羹”两句,运用典故,借三国时期周瑜(公瑾)和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羊斟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权力与地位的反思。周瑜并非因饮酒而亡,而是因政治斗争而逝;羊斟虽为宰相,却因羹汤不合口味而抱怨,暗喻了人在权力面前的无奈与脆弱。
最后,“宦情羁思并,怅怅此郊行”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情感状态。宦情,即官场之情,包含了对仕途的感慨与无奈;羁思,则是对自由与归宿的渴望。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在郊行中感到既惆怅又深思,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