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谢不复还,水山动其魄
明 · 郭之奇
我闻山阴道,应接靡馀隙。
古之会心人,咸于此躅踯。
每思造物怀,平分流峙脉。
其中应有异,时情安可获。
东游觅山隐,南寻见李白。
禹穴藏书处,实补东南坼。
萧条数百年,此意谁相索。
诗人王季重,山水群徵辟。
水山多幽韵,诗人少俗格。
碧柳垂陶门,青峰归谢宅。
陶谢不复还,水山动其魄。
骚歌有馀地,风雅无偏窄。
诗人欲继之,自许耽佳僻。
身携元化符,手把古刀尺。
中开金简文,上窥垂露迹。
何必嵩高竹,备徵科斗策。
岂俟蜀中桐,一扣临平石。
精灵既默聚,要妙归捃摭。
颇疑会稽来,此称再玄辟。
虚谷罕剩藏,幽泉避刻画。
诗人忽回首,风尘仰飞舄。
朝辞幽桂枝,暮整金台轭。
尽收萝薜颜,大启烟霞癖。
非关情性殊,毋乃盛名迫。
居诸不让人,晚暮徒相逆。
一刺虽灭磨,孤襟犹夙昔。
是时清梦馀,水山诏远客。
未必喧如静,方思损胜益。
春云入画图,秋霜留几席。
归来慎勿迟,岩阿转清碧。
古之会心人,咸于此躅踯。
每思造物怀,平分流峙脉。
其中应有异,时情安可获。
东游觅山隐,南寻见李白。
禹穴藏书处,实补东南坼。
萧条数百年,此意谁相索。
诗人王季重,山水群徵辟。
水山多幽韵,诗人少俗格。
碧柳垂陶门,青峰归谢宅。
陶谢不复还,水山动其魄。
骚歌有馀地,风雅无偏窄。
诗人欲继之,自许耽佳僻。
身携元化符,手把古刀尺。
中开金简文,上窥垂露迹。
何必嵩高竹,备徵科斗策。
岂俟蜀中桐,一扣临平石。
精灵既默聚,要妙归捃摭。
颇疑会稽来,此称再玄辟。
虚谷罕剩藏,幽泉避刻画。
诗人忽回首,风尘仰飞舄。
朝辞幽桂枝,暮整金台轭。
尽收萝薜颜,大启烟霞癖。
非关情性殊,毋乃盛名迫。
居诸不让人,晚暮徒相逆。
一刺虽灭磨,孤襟犹夙昔。
是时清梦馀,水山诏远客。
未必喧如静,方思损胜益。
春云入画图,秋霜留几席。
归来慎勿迟,岩阿转清碧。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名为《己巳读书佳山水》,是为王季重的禹穴斋所写的一首赠诗。诗中充满了对山水自然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诗人王季重独特品味和志趣的欣赏。
诗的开头便描绘了山阴道的美景,引出“会心人”在此地留下足迹的典故,暗示了对王季重品味的认同。接着,诗人通过想象与思考,描绘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变化,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东游寻山、南寻访李太白,以及探寻禹穴藏书之处,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探索精神。
诗中提到的“水山多幽韵,诗人少俗格”,强调了山水之美与诗人品格的契合,碧柳、青峰、陶门、谢宅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含了对古代文人的怀念与敬仰。诗人王季重被赋予了山水群征辟的美誉,体现了他对自然与艺术的独到见解。
进一步,诗人通过“骚歌有馀地,风雅无偏窄”的表述,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空间的无限遐想,以及对风雅之美的追求。诗人欲继前贤,自许耽佳僻,携带元化符,手把古刀尺,开金简文,窥垂露迹,展现了其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入探索与理解。
最后,诗人以“精灵既默聚,要妙归捃摭”总结,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精神的深刻洞察。通过“会稽来,此称再玄辟”、“虚谷罕剩藏,幽泉避刻画”,强调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诗人忽回首,面对风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珍惜。春云入画图,秋霜留几席,描绘了四季变换中的山水之美,归来之时,岩阿转清碧,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永恒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的深情描绘,以及对诗人王季重独特品味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