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庐蒿径幸不遥,不厌频烦数来去
出处:《夏日过陈秀才园林》
宋 · 司马光
桑荫青青紫葚垂,鲜风荡麦生涟漪。
驱童策马踏村路,乘兴出游当访谁。
槿花篱落围丛竹,风日萧疏满园绿。
到门下马问主人,文籍先生其姓陈。
高谈浩浩究今古,不觉林间日将暮。
茅庐蒿径幸不遥,不厌频烦数来去。
驱童策马踏村路,乘兴出游当访谁。
槿花篱落围丛竹,风日萧疏满园绿。
到门下马问主人,文籍先生其姓陈。
高谈浩浩究今古,不觉林间日将暮。
茅庐蒿径幸不遥,不厌频烦数来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桑荫:桑树下的阴凉。紫葚:紫色的桑葚。
鲜风:清新的风。
荡麦:吹动麦田。
策马:驾驭马匹。
访谁:拜访何人。
槿花:木槿花。
篱落:篱笆。
丛竹:成丛的竹子。
文籍先生:博学的先生。
姓陈:姓陈的人。
高谈浩浩:宏论滔滔。
究今古:探讨古今。
茅庐:简陋的草屋。
蒿径:长满蒿草的小路。
不遥:不远。
频烦:频繁。
数来去:多次来去。
翻译
桑树阴凉紫葚低垂,清风轻拂麦浪生波纹。驱赶孩童骑马踏过村道,乘着兴致游历该拜访谁。
槿花篱笆环绕丛竹,风和日丽满园翠绿。
来到门前下马询问主人,他是姓陈的文籍先生。
高谈阔论古今之事,不觉森林已近黄昏。
简陋草屋小径不远,不嫌频繁地来来往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里游子轻松自在的田园生活场景。开篇“桑荫青青紫葛垂,鲜风荡麦生涟漪”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夏日农村风光图,桑树郁郁葱葱,葡萄藤蔓下垂,清风吹拂麦田,波纹起伏。接下来“驱童策马踏村路,乘兴出游当访谁”则是诗人心旷神怡的状态,他带着孩子骑上马匹,在乡间小道上漫步寻找值得一访的人物。
“槿花篱落围丛竹,风日萧疏满园绿”进一步描绘了目的地陈秀才家的园林景致。这里的槿花可能指的是紫藤或者是其他类似植物,它们与竹子交织成一片翠绿之中,微风和阳光穿梭其间,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生机。
“到门下马问主人,文籍先生其姓陈”则揭示了诗人来到了目的地,并且询问宅主的姓名。这位宅主是一位名叫陈的秀才,文雅而有学问。
紧接着“高谈浩浩究今古,不觉林间日将暮”展示了诗人与主人之间的深入交流,他们的话题涉及广泛,从现实到历史,谈话兴致勃勃,以至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
最后两句“茅庐蒿径幸不遥,不厌频烦数来去”表明诗人对这次游访感到非常满意,因为这里的道路并不远,而且他也不觉得反复来往之间的旅程有任何厌倦之感,反而乐此不疲。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文人间的友情和学问交流。